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10dfa9ec8a136327c538736f918fa0ec09fac791.jpg (87.06 KB, 下載次數: 4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3-25 22:39 上傳
我們曾專門從發展心理學角度探討過孩子的“自私”問題。這里再簡單說兩點:
一、3歲之前,孩子不懂分享,那是正常的,叫“自我”,不叫自私,這是由孩子們的發展階段特點決定了的。
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外部世界,而且通過對外部事物的“占有”,在確定自己的邊界和在這個世界的位置。所以,父母應該少貼標簽,多尊重孩子意愿。
二、孩子3歲之后還不懂分享,一般就是父母的教養方式出現問題導致的。常見有兩類教養方式會導致孩子自私:
1.孩子成長早期,父母沒有給夠孩子愛和關注。
比如本文開頭的案例。通過后續溝通我們發現,這個孩子3歲之前主要由老人撫養,其后父母才開始逐漸卷入孩子的成長,給孩子立規矩。由于父母早期的缺席,親子間的和諧關系沒能建立起來,加上父母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多采取命令、指責、批評的方式,更難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發自內心的真情與關愛,親子溝通自然難以順暢。
追根究底,孩子抵觸的不是規矩,孩子是在用冷漠和抵觸行為,表達對缺少關注與愛的憤怒。所以,先與孩子建立和諧的、充滿信任的親子關系,再立規矩才可能有效。孩子也才能更自然、更有愛地與人相處,而不是把精力都放在和父母對抗上。
2.在孩子進入社會化的年齡,父母缺少必要的示范、提醒。
孩子3歲開始,社會化就提上日程了。可是,往往這個年紀,大人們仍然一口一個寶貝地叫著孩子,好吃的都是孩子第一個吃,或讓孩子獨吃。做任何事情都是孩子優先。一切仍然以孩子為中心運轉。孩子只看見這一種人際模式,那就是你們都對我好,自然孩子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你們本來就應該對我好。
這些孩子沒有機會享受到“關愛他人、與人分享”的樂趣,自然“體貼、有愛心”也就無從談起。
所以說,父母的引導很重要。父母做好榜樣,比如平日里有好吃的,第一個先給家里的老人嘗,孩子看到了,也就學會了。而當孩子缺乏分享意識的時候,父母應該在旁邊及時提醒,當孩子有分享的行為后,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恰當行為予以及時的肯定。這樣孩子的“自私自利”行為就能逐漸得到改善。
20131218045307931.jpg (46.39 KB, 下載次數: 4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3-25 22:41 上傳
具體來說,要避免養出自私自利、冷漠的孩子,下面的教養誤區請避免:
總說孩子“自私”
3歲之前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是“自我中心性”。 受這個年齡段的認知水平所限,孩子還沒有能力區分自己的需求與他人的需求,無法理解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他們常常把他人理解為自己的一部分,表現出一切與“自我”為主導與核心。
所以,父母要認識到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不要盲目地把孩子歸類為自私的人,比如經常對孩子說“你怎么那么自私呀”,或者經常逢人就說“這孩子,真小氣”之類的話語,都該避免或杜絕。
須知,孩子的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多數孩子對于父母的話是深信不疑的。如果父母經常這樣說自己,在孩子自己的心中就會有這樣一個認識,或者說是自我評判——“我是個自私的孩子”。如果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孩子就有可能將“自私”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品質之一,成長為一個自私的人。
從心理學角度解釋,這叫“皮格馬利翁效應”,即你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你期望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不尊重孩子的物權
所謂物權觀,即幫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力,同時又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
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物權,很容易導致孩子抵觸分享、表現得自私。比如,可以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經做過類似的事:隨意把孩子的零食分給別人吃;把孩子的東西隨意送人;強迫孩子把自己手里的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
這樣孩子會發現:原來分享是件這么討厭的事情,一分享,我的東西就沒了!對“分享”的體驗這么差,孩子不喜歡分享,也就順理成章了。
所以,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物權,包括允許孩子的一些霸道、獨占、排他的行為,不要給孩子貼小氣、自私的標簽,不盲目地強迫孩子分享。尤其不要覺得孩子當眾不分享,自己就丟面子。所有的孩子都這樣呀!
其次,要在尊重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引導孩子分享。比如,詢問孩子是否愿意分享時,明確告訴孩子:這個玩具只是給妹妹玩一下,它還是你的!比如,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充分利用榜樣的作用,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或者,帶孩子和更多小朋友接觸,通過游戲或者日常接觸,溫和引導孩子分享。當小朋友和他分享玩具、食物等,要提醒孩子:小朋友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你,你開心嗎?若孩子認可,可以進一步告訴孩子,如果你也能學著分享,小朋友也會很開心的。
讓孩子看到分享行為帶來的收益和快樂,但不要說教。等到孩子愿意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體驗到分享不僅能帶給自己快樂,而且該是自己的東西也并不會失去,孩子就會慢慢從抵觸中走出來,樂于和他人分享。
孩子缺少同伴交往的機會
大部分家庭都處于獨生子女的社會大背景下,現在的孩子所面臨的一大困境,就是極度缺同伴交往。缺少小伙伴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其中“自私自利、冷漠”就是諸多問題中的一種。
同伴交往對孩子的社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這也是為什么孩子到了3歲需要上幼兒園的原因。可惜,不少父母很宅,或者主要由老人帶孩子,還有些父母因為自己抵觸幼兒園而刻意不送孩子入園,等等,其實這些行為都是在阻斷孩子融入集體、學習分享和愛的機會。
父母必須要知道,孩子只有在和同齡人在一起游戲的時候,彼此才是完全處于平等、獨立的地位,他們既互相吸引又能相互模仿。彼此競爭和對抗的交往,才能豐富孩子的社會經驗,培養他們的交往能力,教會孩子注意他人情感的變化,學會關心與理解他人的情感,激發孩子與他人分享快樂和解除別人痛苦的愿望。
在交往中,孩子們一起解決困難,互相幫助,表現出自己的智慧、能力,從而認識到自己的力量與存在的價值,同時也能感受到他人的作用和集體的力量,從而正確認識自己。有了這些你來我往的互動,以及在互動中的思考與體會,孩子才能逐漸明白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體驗到分享的快樂、收獲的喜悅等多種更為豐富復雜的情緒情感,才能真正脫離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
父母本身就很自私
最后特別強調這一點,父母自己的言傳身教非常重要。我始終認為:育兒方法好學,但是父母自我的成長卻更加重要且艱難。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榜樣。父母在平時的言行中,表現出對他人不幸的同情、困難的幫助,對社會一種熱心、關心的態度,會感染孩子,使他也慢慢學會去關心他人。自私的父母只能造就自私的孩子,別指望他替別人(包括父母家人)著想。
總之,面對自私的孩子,如果我們只是遷就、滿足、溺愛孩子,那么孩子最終會變成一個真正自私的孩子;如果我們只是批評、甚至厭惡孩子、內心里遠離這個孩子,那么,這個孩子將會成為一個缺愛的人。
相反,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孩子心中的“自私自利”,讀懂孩子心里的那份“冷漠”是如何來的,去接納他們,去愛和影響他們,那么孩子們就一定會得到健康的發展。(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