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分
- 18279
- 經驗
- 點
- 威望
- 點
- 金錢
- 兩
- 魅力
- 點
- 金幣
- 元
- 性別
- 保密
- 在線時間
- 小時
- 注冊時間
- 2014-2-19
- 最后登錄
- 1970-1-1
|
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文:黃思思
寺廟外的雜貨攤出售一種塑料制的長喇叭,吹出的聲音類似凄厲的雞鳴,但要再嘶啞一些,如果卯足了勁吹,還會出現長長的破音。許多孩子喜歡這個——說是許多,仔細想想多半是感覺上的——原本春節期間就人聲鼎沸的寺院,還走到哪里都能聽見這殺雞一樣的嘶吼如影隨行,讓人實在難受。
我閉上眼睛祈求耐心,學著阿寶的師傅那樣默念innerpeace,可顯然那需要很深的道行才能辦到,世俗如我只能皺起眉頭,任由刺耳的噪音穿透我的神經,循著聲音的方向投去一個厭惡的眼神。
然后我看到,一個大約四五歲的男孩,在使勁吹盡了一口氣后,松開手里的喇叭,仰起他有些臟兮兮的臉,期盼地望著他的父親。再看那位父親,只是呆木地站在一棵枯樹旁,衣袖被來回拉扯著,卻全然一副無知覺的模樣,機械地啃一口蘋果,咀嚼,將嚼爛的果皮噗一口吐在路旁。
我感到我的煩躁在漸漸退去,取而代之的是緩緩升起的悲哀。這個有些惱人的孩子,他沒有成熟的語言,只能用他所能及的方式,無效地表達著他的基本需要——長喇叭的吼聲是放大的哭喊——看我一眼吧,我需要從你的眼里確認自己,我是不是好的,值不值得被你們所愛。然而那雙被期盼的眼里,沒有光輝因他而閃爍,它甚至沒有焦點,只是空洞地投向一堵墻。
bbc1a8944cc9a44a57ed83309b2c8a77.jpg (109.42 KB, 下載次數: 5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2-20 15:56 上傳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可以見到這類孩子,他們哭鬧,尖叫,上躥下跳,再大一點,甚至到處闖禍,今天打碎鄰居家的玻璃,明天因為打架被老師請家長。我們會說,這些孩子怎么如此難養,卻極少去想他們為何這樣。為什么他們只有用這種方式,才能吸引到目光?
多半是厭惡的目光,他們能感受到,哦,我又被討厭了,這個世界并不歡迎我。于是可以理解,那些帶有冒犯和攻擊意味的行為,其實是為了掩飾他的低自尊感,為了逃避那不愿直視的自體的破碎。同時他們也會感到,即使不被喜愛,也總比面對一潭死水要好。
科胡特曾提出,攻擊性并非人生而具有的本能,而是一個沒有反應的環境所生出的分解產物。它源于嬰兒時期需求不被滿足時夸大性自體所體驗到的絕望,繼而產生破壞和摧毀不受控制的自體客體的沖動。說簡單點就是心中的畫面在上演一拳一字的拷問,你!為!什!么!不!理!我!
e6bb413f8e9910baf6807f07236b7598.jpg (172.49 KB, 下載次數: 5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2-20 15:56 上傳
有人會說,嬰兒那么小,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是忽視,這能對他產生多大影響?那我們就設想一個環境,它能提供生存必要的空氣,水,和食物,唯獨就是沒有人提供反應,然后我們把一個成年人放到里面,猜猜他能受多久?
還真有人做過類似的實驗,加拿大蒙特利爾海勃實驗室所進行的感覺剝奪實驗,它設置的條件更加變態一些,除了將被試從人群中隔開,還想了各種辦法限制被試的視覺聽覺觸覺,結果幾小時之后被試就開始感到恐慌,產生幻覺,沒幾個人愿意忍受三天以上,并且實驗證明了在這樣的環境下,被試會產生各種情緒行為障礙和軀體癥狀。
成人都是如此,何況耐受能力遠不可比的嬰兒。所以認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不過是成人對孩子需求的無知,或者說這是成年人故意忘記自己曾經也是孩子,然后就可以允許自己蒙著眼睛報復童年,只不過這個童年是新一代的童年,被迫重復體驗一遍上一代人假裝遺忘的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