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分
- 11321
- 經驗
- 點
- 威望
- 點
- 金錢
- 兩
- 魅力
- 點
- 金幣
- 元
- 性別
- 保密
- 在線時間
- 小時
- 注冊時間
- 2013-7-6
- 最后登錄
- 1970-1-1
|
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本帖最后由 荷心靜語 于 2018-6-11 15:29 編輯
作者:風語
凡是孩子自己能夠做的,讓他自己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讓他自己想。
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成了家長們關注的焦點問題,很多家長都不想讓自家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希望孩子能提前學到更多的東西。
于是,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在上幼兒園時,就學拼音、學英語、學數學、學詩歌、學朗誦、學繪畫、學舞蹈……
三四歲的時候就被迫放棄了玩具、游戲,拿起了對他們來說艱深難懂的課本。
但這種超前學習,真的有益嗎?
01:超前學習看似有先發優勢,到小學二年級后卻變糟糕
媒體曾報道過一個“神童”的故事。
武漢的一位媽媽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5年內花了12萬給兒子杰瑞報了17個培訓班。
杰瑞5歲時就學完了小學二年級的課程,小托福考試得了全國前三名。據了解,小杰瑞每周只能休息半天,每天都要學到9點才回家。杰瑞上一年級時成績非常優秀,覺得老師講的都很簡單,反而認為其他同學都是笨蛋。到了二年級時,杰瑞的成績卻開始下滑,從班里的尖子生變成了中等生,漸漸地,他開始厭學、不寫作業、上課走神。
當家長對于孩子的未來教育充滿擔憂和恐慌時,家長會更多地選擇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超前教育就是指不符合年齡段的教育。最近幾年,不斷出現‘小天才’‘認字大王’以及13歲就上大學的事例。超前教育越來越盛行,很多孩子從小的時候,就提前學習很多年齡較大孩子的知識。等到上學時,相對于沒學過的孩子懂得更多,學得更快了。當這些孩子的情況被傳遞給其他家長時,家長們為了自己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也會主動加入到超前教育的隊伍中。
我每周要上5個輔導班,累死了!7歲的丫丫(化名)說,她上幼兒園的時候,爸爸媽媽就給她報了3個興趣班:舞蹈、繪畫和語言。去年秋季,丫丫正式成為一年級小學生。父母不僅沒有為她“減負”,反而繼續“加碼”,在以往3個興趣班的基礎上,又給她報了英語和數學兩個補習班。“一到周末,我比平時上學還要忙,連玩的時間都沒有,煩死了!”丫丫撇撇嘴說。
據某小學一年級王老師介紹:“我們班學生幾乎報的都有課外輔導班,有的學生在三歲時就開始報舞蹈、鋼琴、美術這些培訓班,這些小朋友在幼兒園時期就開始背負各種壓力,升入小學之后學習的熱情就沒有那么高。”
專家指出:
超前學習,會讓孩子在剛上一年級時,由于學習過這些知識而在成績上比別的孩子優秀。但孩子上課容易因已經學會了而導致缺乏探索求知的欲望,養成聽講不專注的不良習慣。等上了二年級,孩子的“老本”吃完了,加上學習欲望不強,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會越來越吃力,越來越糟糕。
由此可見, 在幼兒階段就讓孩子過早學習小學階段才能接觸的內容, 并不能促進孩子身心的發展,反而會導致孩子進入小學后喪失對知識的新鮮感,產生厭學情緒,直接影響孩子一生的學習興趣。
有人對美國田納西州一個公立學前班(類似于中國幼兒園中班、小班及小小班)的孩子們做了一次系統的評估,結果顯示:
那些上了學前班的孩子們,在進入幼兒園之后表現出了比沒上過學前班的同齡人更強的閱讀和學習技能。但是當他們進入一年級之后,他們對于上學的態度卻會惡化。而到了小學二年級,他們在讀寫能力、語言能力、數學能力的測試上表現得更加糟糕。
調查人員告訴《紐約》雜志說:“讓這么小的孩子就掉到枯燥的課業之中,他們比青少年更容易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所以,在幼兒階段, 知識的培養并不是第一要務。如果讓孩子死記硬背一些讓他們不能理解的知識,甚至兩三歲的孩子就開始讀拼音、學漢字,顯然違背了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孩子們被急匆匆地教導如何坐在桌子前用紙筆寫作業,但這么小的孩子,顯然缺少這種技能和集中度。
童年是一場旅程,而非一次競賽。一定不要本末倒置。
02:幼兒教育應該重點教會孩子什么?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一個人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幼稚園要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養成,是早期教育的核心任務。
一名記者采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在幼兒園。”記者接著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什么呢?”
諾貝爾獲得者說:“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做錯了事情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一直按幼兒園老師教的去做的。”
幼兒時期應努力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包括生活作息習慣、生活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遵守規則的習慣等,學習習慣包括良好的閱讀習慣、傾聽習慣等。
孩子在早期養成了正確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后面的學習和生活就很簡單。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忽視了對這些良好習慣的培養,認為這些都是小事情,孩子長大后再要求也不遲。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習慣的培養需要從小養成,一旦錯過了黃金好習慣的養成期,而是讓孩子養成了壞習慣,以后就很難糾正過來。在教學中,我們經常見到有孩子已經上初中了還是丟三落四,不會收拾學習用具,桌面亂糟糟的,上課找不到學習物品,聽講心不在焉,經常走神......反復教育,卻收效甚微。
常言道:一年養習慣,十年改習慣。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后很難糾正,這些不良的習慣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針對幼兒超前教育的現象,教育部早已關注并發布文件進行遏制。2012年,教育部印發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要嚴禁“揠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指南》中明確提出,5~6歲學齡前兒童,“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即可。
家長馮先生說:“現在幼兒園的孩子學小學知識,小學孩子學初中的,初中孩子學高中甚至大學的,超前教育現象嚴重,作為家長,我認為保持一顆平常心很重要,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提前去學習的,另外,有些知識提前學簡直是一種飲鴆止渴,家長做到不焦慮、不攀比就好,多讓孩子閱讀,我堅信閱讀的孩子才會后勁十足。”
對于學習,有的家長也認為相比重視孩子的入學能力有多高,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上。鄭州家長李女士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死記硬背的知識終究不能內化于心。學習不是一時的,人生更是長跑,只有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培養孩子探索知識的興趣,才能讓孩子學得會,會學習,發展更長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