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我數到3…
有個媽媽跟我抱怨:真希望孩子身上有個開關,一按就不哭,不鬧,不討人煩。
那只能是機器人,可不是我們精力充沛、鮮活爛漫的孩子。
孩子一生的幸福都源于父母給予的安全感,建立的前提就是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表現得好,笑臉相迎;
表現糟糕,冷若冰霜。
孩子就會產生恐慌:
我乖,才能得到愛;
不乖,就會被拋棄。
恐慌會嚴重破壞安全感。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們希望孩子滿載本領,展翅高飛,很多時候又在無意識中用這些口頭禪奚落他、打擊他、挫敗他。天底下,真是沒有比父母更矛盾的了。
知乎上有人問:被父母罵得想自殺是種什么體驗?
有個回答:在我傷心難過得哭到虛脫的時候,父母卻看著我說:發什么神經。
心里的絕望,難以想象。
據某項調查,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過父母語言上的傷害。
一個名為《語言暴力能造成多大的傷害》的教育短片,讓人看得心驚。
6名在看守所的少年犯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我爸媽在我12歲時離婚了,我媽每天罵我,經常讓我去死。
說我沒用,說我是個廢物。
從來都沒夸過我,罵我最多的就是豬腦子,豬腦子,豬腦子。
讓他們感覺傷害最深的話是:
豬腦子、廢物;
就知道吃、丟人、是人都比你強;
怎么不去死!
最后,他們把這些語言變成了犯罪的武器:槍,斧子,水果刀……
童年受到精神虐待是犯罪的重要原因。
短片簡單的總結,讓人深省。
被不停羞辱、否定、諷刺、挖苦、蔑視的孩子,內心都有一個大窟窿,盛放著破敗不堪的靈魂,脅迫他們用偏激的方式發泄創傷和屈辱。
科學家們發現,應激語言傷害會讓發育中的大腦發生部分永久性的改變,身體是有記憶的。
那些負面情緒和記憶的影響,遠比想象的更大。
教育家顏元曾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這些孩子愛聽的口頭禪,父母們不妨多說說:
✎ 正面鼓勵
- 相信自己,你沒問題的!
- 試一試,成功不成功都沒關系!
- 多做幾次,會越來越好的!
父母的鼓勵,是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也更能培養樂觀、積極、向上、自信的個性。
✎ 給予尊重
- 你既然想好了,爸爸媽媽支持你!
- 爸媽尊重你。
- 我想聽聽你是怎么想的。
孩子越大越不想被掌控,給予尊重,適當放手,不失為一種與時俱進的育兒智慧。
✎ 感同身受
- 這次沒考好,你心里也不舒服吧?
- 我知道你的感覺,它叫失望,我也經歷過。
- 如果難過,那就哭一會兒吧。
多去感知孩子的處境、情緒和情感,給予共情,能讓親子之間的連接更緊密。
✎ 給予選擇和決定權
當孩子不想遵從父母的決定,給出幾個選擇可能避免溝通上的僵持。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塑造,目標永遠不是完美,而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在電影《墊底辣妹》里,面對成績差、自卑又想自暴自棄的女兒,媽媽的支持讓人感動:
我希望孩子們可以茁壯成長,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與全世界為敵,我也要站在她這一邊。
在媽媽和老師的鼓勵下,女兒完美逆襲。
從小被愛,就是一輩子的鎧甲。
父母的態度里,真的藏著孩子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