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分
- 12131
- 經驗
- 點
- 威望
- 點
- 金錢
- 兩
- 魅力
- 點
- 金幣
- 元
- 性別
- 保密
- 在線時間
- 小時
- 注冊時間
- 2013-3-28
- 最后登錄
- 1970-1-1
|
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mp28685941_1440159247719_2.jpeg (160.57 KB, 下載次數: 2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8-23 16:25 上傳
把‘知識’和‘經驗’混為一談,或許是信息時代人們最大的誤區。我們往往覺得自己‘知道’某件事情,于是就不愿去切身體驗……
——————————————————
文丨慧穎
正文
從同濟大學建筑系畢業的土土,曾游學荷蘭、澳洲,演過電影,辦過畫展,畫過童書,還有過三年多的全職奶爸經歷。目前的職業為建筑師,業余時間畫點畫。
土土的育兒經是,當自己和孩子產生矛盾時,不要急著與孩子解決問題,而要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從學做家長到逐漸勝任,土土稱這個轉化過程為“父母的自我修養”。
1、允許孩子接受不同方式的愛
剛做爸爸的時候,我有種成就感,仿佛能掌控一個幼小生命的前途命運,并信誓旦旦地想把他打造成一個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這個目標,必須通過“教育”去實現。
孩子漸漸長大,隨著我與孩子交往的深入,這個“教育他”的想法越來越淡,當我發現它成為阻礙我在孩子面前真實地展現自我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拋棄了它。
比如我一邊跟他說ipad對眼睛不好,一邊自顧自地低頭看手機。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用多了,自己都覺得自己很做作。后來,我不再停留在口頭教育上,反而跟孩子玩起了“黃金礦工”雙人版,時間上,當然是彼此都要有節制的那種。
再有,就是三代同居問題。我曾經深深地苦惱,一家人都愛孩子,為什么彼此看不慣對方對待孩子的教養方式,還硬要拼出個你錯、我對?后來我悟出,我們和老人都是普通人,都有普通人表達見解的意愿和情緒,都有普通人被自己的觀念所束縛的局限,都想以自己認同的方式去愛孩子。
想到這里,核心問題明晰了:是讓孩子接受單一的教養和愛的方式,還是允許他接受不同方式的教養和愛?從人生的長遠方面看,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如此一來,我應該選擇開心而不是苦惱。
從此,老人以他們的方式愛孩子,我以我的方式,井水河水一起來,孩子不但沒有偏頗哪一方,反而對周圍事情的接受度有了一定提高,因為他開始明白這個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而他的世界觀也由此起步。
2、寬容孩子 寬容家人 寬容自己
回想最初做爸爸的很長一段時間,我也跟其他人一樣一頭霧水、滿臉迷茫、四處求救、時常抓狂。后來,我學會了正視自己:
我是一個新手爸爸,這事急不得,得邊學、邊摸索。
我在熟悉的領域或許很專業,但無法掩蓋我在對待孩子方面的無知。有很多我從未接觸過的東西,但為了孩子我愿意投入十分的精力去學習。我時常會犯錯,犯錯可以改,如果是對孩子犯了錯,必須當面認錯道歉。
我只是帶孩子來這個世界的人,他的世界他做主。
我不在乎別人怎么看待他,我只在乎他怎么看待我。
這些敘述看似心靈雞湯,這種心靈雞湯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讓自己感到平和,做錯了事也會對自己寬容,因為我并不需要在孩子面前表現成一個完美的英雄,真實情況是,我有時就是一個滑稽的小丑。由此,對孩子也可寬容些,對家人也寬容,對生活也寬容。
在這樣的心境下,我發現自己做事的效率提高了,與孩子交流的質量提升了,家人對我的體貼加深了。于是,我學著繼續對自己寬容,新一輪良性循環開始了。
3、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
如果你問我找沒找到屬于自己的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我會說找到了;如果你問怎么找到的?我說,是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找到的。
對我來說,閱讀,寫作,畫畫,這都不是什么全新的事情或領域,但我從未像如今這樣體會到孩子般的單純與樂趣。所以,如果有志于探尋人生自我價值并有了孩子的陪伴,請好好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努力地向孩子學習,學習他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
是的,育兒的過程顛覆了我很多對世界固有的認知和思考方式。比如以前,如果我不會的東西,我會求助于專業書籍;但是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我發現,他根本不認字,更不會看書,他對新事物的認知和態度完全來源于第一手的體驗。
于是,在育兒方面,我開始嘗試把所有相關的書籍和微信等內容,僅僅當作一個參考背景,我對孩子的判斷抑或決定,取決于我與他接觸過程中所積累的各種反饋信息。如果孩子的一些表現與書不符,我知道,不是我錯了,更不是孩子錯了,而是書本有局限。
mp28685941_1440159247719_3.jpeg (154.39 KB, 下載次數: 2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8-23 16:25 上傳
【奶爸說】
在昨天的奶爸說部分,我們聊到小馬過河的故事,別人的經驗可以借鑒,最重要的還是要自己嘗試、體驗。之后我就想起了看過的這篇文章,翻了好久,終于把它找出來了。
為什么對于這么一篇簡短的文章,如此印象深刻呢?我只能說,如果你有過類似經歷、迷茫過、努力用心思考過,則會對它產生共鳴。如果你現在看著沒感覺,也沒關系,不妨先收藏下來放到一邊,待用心與孩子相處過一段日子后,再回頭看看這篇文章,可能就會發現感覺不一樣了
文章簡言意駭的道出了與孩子相處過程中的多種情況,從“打造的欲望”、“口頭教育”到“隔代教養”問題;從明白接納自己,到向孩子學習,用孩子的眼光和視角看世界……
這些幾乎是教養孩子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一些問題,在這里都給出了這名父親的思考和感悟。
覺得太少?不夠詳細?還是那句話,別人的經驗講的再詳細,不親自體驗也無法感同身受。
就像今天文章最后的觀點和這兩天我一直提到的,書籍、知識我們要看,可以作為參考借鑒,它能提供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啟發我們從不同的視角看問題,但最重要的還是要親自實踐,才能發現什么是最適合自己。
分享一段我很喜歡的話
把‘知識’和‘經驗’混為一談,或許是信息時代人們最大的誤區。我們往往覺得自己‘知道’某件事情,于是就不愿去切身體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