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沮喪的事實:家庭背景的力量難以撼動
中外學者的研究,通過已有的大量數據得到結論:
大學教育的確可以增加收入,但依然無法抹平貧富差距。
也就是說,家庭條件不佳的大學生,即使拿到大學文憑,其剛畢業時的收入,以及收入增長速度和幅度、職場收入和職業天花板高度方面,也很難敵得過家庭條件富裕的大學生。
1 剛畢業時收入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孩子,就連大學剛畢業時的收入,都可能比富裕家庭的同學低,這在中美兩國都是通用的法則。
美國的數據來自最大的收入數據網站Payscale,結果從下圖就可以一目了然。家庭財富越多,剛畢業時收入就越高。
640.png (32.1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2-13 10:29 上傳
在中國,情況亦如此。
根據2009年的一項研究,城鎮大學畢業生的父母年收入增加1萬元,相應學生的初次就業收入就會增加33%,而農村生源中,父母年收入的影響則不明顯,這被認為是因為農村父母給不了孩子太多幫助。
并且,對于父母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孩子來說,其父母平均教育年限在9年以上,則這個孩子大學畢業時的初次收入,則明顯高于父母在非政府部門工作的畢業生。
這也許是因為,政府工作人員的職位與受教育程度正相關,而職位高的政府人員,可利用的資源更多,投入給子女的就更多。
國外Heckman和James的實證研究也表明,父母學歷每提高一年,就能使子女收入增長3-5%。
總的來說,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父母學歷越高,孩子在大學剛畢業時收入就越高。
2 整個職業生涯收入
Payscale還發現,美國只有18%低收入家庭的大學畢業生,會在職業生涯中期時進入收入前25%收入梯級。
也就是說,只有18%的人,會通過大學教育,完成底層到上層的逆襲。
而家庭收入本來就在全國前25%的大學畢業生,他們當中就有39%的人,會在職業生涯中期時,憑個人資產進入前25%的收入梯級。
而畢業10年后,有1/3家庭收入在全國最低25%的大學畢業生,收入水平仍在最低25%,也就是說,1/3依舊留在底層。
可以這樣理解,哪怕畢業十年,也依然有近33%來自底層階級的大學生,仍舊擺脫不了底層的命運,無法獲得社會階層的流動。
就整體來看,無論出身貧困還是富裕,大學教育都會增加一個人的收入水平。但是,增加幅度依然有很大差異(如下圖)。
來自最富裕家庭的孩子,到了職業生涯中期時,其收入增幅最多。
640.png (34.53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2-13 10:28 上傳
研究還發現,隨著時間推進,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大學生,與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大學生,兩個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是逐漸拉大的。
大學剛畢業時,低收入背景學生的工資,是高收入背景學生的2/3。
但到了職業生涯的中期,也就是剛進入他們的中年時期,這個數據是1/2。
從2/3到1/2,可以看得出他們的收入差距是越來越大的。
也有中國學者得出,父母的教育水平,能解釋收入差異的5.58%。
又由于在中國,戶籍制度也是一個影響職業和收入的重要因素,因此戶籍類型也能解釋收入差異的7.08%。
如果再算上性別、健康水平和父母職業地位,在中國,家庭社會經濟背景這一項,就能解釋人與人收入差異的13.78%,這是一個不小的數據。
富者越富、窮者愈窮,或者干脆原地踏步,馬太效應持續生效。
一個人除了畢業初期的收入,其整個職業生涯的收入,也是會受家庭背景影響的。
3 事業晉升空間收入
除了收入,家庭收入水平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一個大學生在職業階梯上能爬多高、走多遠。
家庭收入在全國前25%的大學畢業生,有18%的人成為了高級管理者,而家庭收入在最后25%的大學生,則有33%止步于中低層管理者,成為高級管理者的人更少。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可以這樣理解。
富裕家庭的父母,會不遺余力地在家庭資源、社會關系方面,對孩子的事業的給予支持。
他們正如《歡樂頌》中的曲筱綃,在職業生涯早期,不需太費力就可以在各種資源的加持下迅速成長,所以稱為高級管理者的幾率更大。
而家庭資源并不強大的大學生,其家庭并不能提供足夠的支持,就好比邱瑩瑩、樊勝美一樣,需要全憑自己的個人力量,從職場小白開始打拼。
即使最后也能與家庭稟賦雄厚的同輩平起平坐,也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勞和時間。
三、為什么一張大學文憑,依舊敵不過家庭出身?
看到這些事實,也許你會開始產生疑問:家庭財富水平和父母教育程度,會影響孩子從小受到教育的質量,這一點很好理解。
但是為什么,即使貧困的孩子上了大學,他們依然無法在收入上匹敵家庭富有的同輩人呢?難道出身就是一生的宿命,擺脫不掉了嗎?
對于這個問題,因為每個人從小的成長環境、父母教育理念,以及所擁有的資源稟賦并不相同,即使同樣的家庭背景,其價值觀、事業觀和財富觀也會不同,孩子的走向自然也會有差異。所以,我們只能跟隨經濟學家做出猜想。
研究此課題的經濟學家認為,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
童年時期的家庭資源收入
我們曾有多篇文章都提到,家庭經濟水平高的父母,會在孩子教育中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經濟資本),主動快速地給予孩子幫助,并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職業感覺”、社交能力和其他軟實力。
他們所采取的“協同培養“策略會使孩子在進入職場前,就獲得足夠多的能力、氣質和毅力,持有更高的理想抱負(文化資本),從而更容易好的發展。
在孩子進入職場的時候,背景強的家長,還能夠通過廣泛的社會關系(社會資本),幫助孩子更好地實現求職和晉升。
如此一來,家庭背景就通過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三種途徑,產生對下一代的影響。
而家庭比較貧困的父母,會過于依賴學校和公共機構,在教育中通常所采取的“放養散養”、“快樂教育”策略雖然保護了孩子的天性,但也讓孩子失去了很多學習機會,從而無法獲得有利于職場發展的足夠技能。
這些孩子進入職場后,很多職業技能和素養,都需要靠自己的試錯和碰壁去習得,所以其職業發展之路,會比從小就獲得職業感覺的同齡人要更緩慢、更坎坷。
2
貧困學生所讀的大學質量
眾所周知的一個事實,是頂尖大學中絕大多數學生,都來自中產或以上階層。
在中國如此,在美國這個階層分化明顯、大學學費昂貴的國家,更是如此。
其中原因,有貧困家庭孩子的認知能力、非認知能力較落后,從而導致的“被動考不上”,也有優秀的貧困孩子因自卑造成的“主動不敢考”。
美國教育部門的數據顯示,只有不到10%的貧困學生數學成績拔尖,而家庭收入高的學生,占據數學高分成績的48%。
在這樣的成績差距之下,兩種家庭的孩子,在高中后所去的大學,自然也會完全不同。
越是精英大學,越是集中了家庭背景好的學生。
在哈佛、耶魯法學院這樣的精英大學,有60%的學生來自家庭年收入前10%的家庭,而只有5%的學生來自家庭年收入后50%的家庭。
而且,基于同時,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進入精英大學的幾率要比貧困家庭孩子高4倍。
在中國,情況也是如此。清華大學的學生中,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較低,呈現“倒金字塔型”。
經濟學家也發現,很多成績不錯的貧困家庭孩子,都不敢報考精英大學。
盡管這些學校有很好的補助政策,也可能提供非常有用的學業、職業能力培訓支持,但這些孩子在高考之前就低估自己的能力。
并且,有的貧困孩子即使進入精英大學,也會因為“絕對的少數派”而被校方忽略。
在一本專門描述名校貧困學生的書《Paying for the party》中,大學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貧困學生的心理需求,導致很多孩子感到迷失、沮喪, 或產生心理問題,或承受不了壓力選擇退學。
我們已經知道,大學質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收入水平,多數貧困家庭的學生只能去普通大學、專科學校,這也就造成他們很難在畢業后找到收入豐厚的工作。
3
貧窮帶來的稀缺感,束縛了努力的腳步
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發現,貧窮會成為心智的負擔,即使沒有人提醒你稀缺的存在,貧窮狀態也會削弱智力和自控力。
而且長期的稀缺感,會在大腦中留下記憶,使人即使擁有了足夠的錢,也會無法徹底擺脫緊張感。
比如,挨過餓的人,會長期過于關注食物,買菜做飯時也很容易準備過量,或飽受暴食癥的困擾;
小時候被嚴格限制零用錢的孩子,等自己有能力賺錢以后,依然會由于內心揮之不去的匱乏感,要么不敢花錢、永遠感覺缺錢,要么揮霍無度,缺乏必要的理財理念。
這都是稀缺感造成的內心感官失調。
另外,神經科學家發現,長期處于貧窮狀態下的孩子,其智商發展會存在一定的滯緩,這也是稀缺感對智力限制的證據。
稀缺會導致“管窺”,也就是說,內心的稀缺感一旦占了上風,人就會忽略了詩和遠方,而只看到眼前的茍且。
同一個人,哪怕他本來就擁有高智商,也會在稀缺狀態下表現出比自身更低的智商。
如果一名學生整天為錢的事發愁,那么他對金錢的稀缺感,就會讓他過度專注于缺錢這件事,自然無法專心學習和發展能力。
在大學的時候,他們容易將大部分時間,花在對能力發展貢獻極小的兼職中,從而沒有多少時間去思考真正有用的事,更舍不得投資自己。
哪怕工作以后,也會因為家庭負擔、未來生計而對金錢關注過多,忽視了自己的職業技能提升。
相比于家庭富足,無需為生計發愁,從而可以專注于自身能力發展的同齡人,這些低收入背景的人,就可能更缺乏進步和提升的后勁。
由此看來,彼此之間收入差距的拉大,也是情理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