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gif (57.43 KB, 下載次數: 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12-16 13:54 上傳
我曾試過幾次拖到不能再拖的情況才開始做一件我并不熟悉的事情,結果是手忙腳亂到差點內分泌失調、大小便失禁。
為了避免我的心臟承受太多千鈞一發的時刻而心肌梗塞,我決定事前評估,然后再量體裁衣地拖延。
還有那種遲早得做,且后做比先做代價高太多的事,盡量別拖。
就拿洗碗來說,我會飯后馬上洗,不然拖到油膩凝固、菜渣牢固時,又得熱水泡,又得用力擦,拖得越久代價越高。
-03- 先把全神貫注的專注力練出來
重要的事情,專心做——說三遍!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去專心做又有何用?
門戶網站的標題突然跳出來奪人眼球,手機上各種軟件的提示聲瓜分注意力,常讓我專注力低下。
當任務的進度條已過3/4,而我還毫無成果時,我會開啟高度專注模式,毫不猶豫把不相干的軟件關掉,手機調成飛行模式,做幾個腹式呼吸,一副要上山閉關修煉的架勢。
混合了一點緊迫感、興奮感的我,調動起所有的注意力,打字速度變快,思維脈絡清晰,主觀隔絕世事,有如神助般地完成任務。
確實有人越到緊要關頭越靈感迸發,像是馬丁路德金,在發表他生命中最偉大的演講前夜,凌晨3點起來重新寫稿,直到最后他才想出改變歷史的“I have a dream”這四個詞。
但如果你是那種“時間充裕時拖拖拉拉,時間緊迫時因忙出錯”的人,以你的道行,還不配得拖延癥。
在把壓軸階段超常發揮的本事練出來之前,盡早動手,避免誤人誤己誤團隊。
-04- 在拖延中完成一輪又一輪的思考 據說達芬奇花了16年斷斷續續地完成了名作《蒙娜麗莎》,拍《肖申克的救贖》的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原先想拍同樣出自史蒂芬·金的《迷霧》。
你能說中途跑去學光學的達芬奇和不先拍《迷霧》的弗蘭克·德拉邦特有拖延癥嗎?
達芬奇邊畫畫邊研究光學,他把改良后的描繪光亮的方法,加到《蒙娜麗莎》的創作中去;
而弗蘭克·德拉邦特覺得當時的科技拍不出《迷霧》里他想要的效果,他在拍其他電影時也在暗自積攢著特效技術。
有時候他們看似在拖延,其實是在準備,他們從沒忘記初心,潛意識里覺得時機不成熟,持續在醞釀、在思考、在創新。
拿我寫文章來說,選定一個選題后,我還是會沒心沒肺地先玩一會兒,而且在玩的過程中,我有時間去發散思維,想到靈感就拿筆記下。
我發現自己大量好的創意是來自拖延期間,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比早早完成的質量要好。
廣義上來說,人人都有拖延癥。就算工作上執行力彪悍的人,可能在陪伴家人方面也是個拖延鬼。
在我看來,在我們的一生中,除了那些有確定截止日期的事情之外,還有很多事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最后期限。
像是放松休閑、鍛煉身體、維系感情等,所以不必對拖延癥苛責太多。
既然自己的拖延癥治不好,不妨換個思路,升級成可持續拖延癥,從邊路進攻。
馬克·吐溫說過,“后天能做得事兒,就別趕著明天做了”,當然這有條件的。
要么有“自己五分鐘等于別人兩小時”的運行速度,要么有“泰山崩于眼前而不動色”的心理素質,要么有“一切都盡在我掌握中”的駕馭能力。
總之,拖延癥是有入門門檻的,沒有金剛鉆,就別得拖延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