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分
- 14959
- 經驗
- 點
- 威望
- 點
- 金錢
- 兩
- 魅力
- 點
- 金幣
- 元
- 性別
- 保密
- 在線時間
- 小時
- 注冊時間
- 2014-2-19
- 最后登錄
- 1970-1-1
|
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本帖最后由 風行萬里 于 2016-8-3 14:00 編輯
1470148303572482.png (426.67 KB, 下載次數: 2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8-3 13:57 上傳
作者:衛哲
本文是前阿里巴巴B2B公司的CEO、百安居中國區前總裁衛哲關于創業方法論的分享。
三平方公里效益
現在很多O2O到家服務都走入了一個誤區——沒有注意到物流與廣告成本。
物流成本在傳統行業中占10%,O2O卻沒有考慮這一剛性比例,這也是目前O2O持續燒錢、無法掙錢的原因。互聯網本應是最精準、營銷成本最低的,而現在這種燒錢現象卻違反了商業本質。
很多企業融資之后都要沖規模、沖客戶數量、沖日單量等,但是我們要意識到:規模不等于效益。這可以用“三平方公里效益”理論解釋。
什么叫三平方公里效益?首先,我們來看最小的一級——“三平方公里效益”。舉個例子,如果我在虹橋上海浦西,現在想吃碗面,那浦東最好的面館能送過來嗎?肯定送不過來,送過來說不定我都不餓了,所以對我來說,只有這三平方公里的面館和我有關。反過來對這個面館也一樣,這個面館聽說你的平臺一天可以做一百萬單,可是這和面館有什么關系?面館還是一天做50單。所以平臺大對消費者和商家都沒有意義。這就叫“三平方公里效益”。
你可能有幾筆生意不賺錢,但你每一個三平方公里的作戰單位必須賺錢。你不能說我每一個三平方公里都不賺錢,一百個三平方公里合在一起才賺錢。
同城規模效益
什么是“同城規模效益”?58同城的租房服務是最好的例子,比如我浦東有套房子,可能浦西的人會來租,此時,創業者把一個城市做透是有意義的。“同城規模效益”也必須每個城市、每個區域都賺錢。
與“同城規模效益”相對的是,類似于淘寶、京東、去哪屬于“全國規模效益”,而美團、大眾點評雖然是一家全國性公司,但它們的規模效應卻是同城的。所以,當初美團和大眾點評競爭時不去比較每天全國有多少訂單,而是每個城市之間進行比較。只有電商類,產品類才是全國規模效應,因為9.9包郵的商品可以走遍全國,把全國的量聚在一起后去和上游供應商談才有意義。
創業者要經常問自己:你是哪種規模效應?然后根據這種規模效應去做事。但最近創投界、風投界有一種很不好的風氣,很多創業者說天使輪拿到錢,我要把模式走通;A輪我要做好北上廣深;B輪我要覆蓋二線十五個以上城市。然后呢?然后C輪就死了。
這是因為絕大部分公司不需要做十五個城市,甚至北上廣深都沒有那么重要。如何才能在一筆交易里把物流成本和廣告成本壓縮到最低對他們是最重要的。
如果創業者要將這些成本降到最低,就需要把密度做起來。讓快遞員在一棟樓里面送10碗面,你給他兩塊錢一單他就會干;但如果你讓他在整個浦東送10碗面,沒8塊絕對干不了,因為他一個中午只能送幾單而已。這就是密度的效應。
留住用戶
燒錢時一定要問自己,我燒的錢流向了哪里?用戶有沒有留下?
很多創業者燒錢只看訂單——有錢就有訂單,但是有訂單是沒用的,因為一旦停止燒錢,訂單就沒了。只有燒錢后,留下了用戶才有意義。
什么是用戶?即三個月留存率有多少,很多平臺只有10%。創業者用燒錢的方式把一百個用戶圈進來,但三個月后只剩10%。
因此,一根蠟燭不能燒兩頭。兩頭燒即買家賣家一起補,財務報表里面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三張表一起燒。但補貼賣家是不對的,類似滴滴,它不能補貼司機,補貼乘客才有道理,因為創業者需要改變的是乘客的習慣,而司機是在售賣自己的時間和服務,你給他生意做,他就會有錢。
B2C模式需要分析補貼哪一端是合理的。阿里巴巴從來沒給賣家、供應商免費過,因為他們是做生意的,如果他們能在平臺上做成生意就應該對他們收費。
提高行業效率
凡是做不到提高用戶體驗和企業、行業效率的O2O都是耍流氓,而且這兩個次序也不能錯。
首先是用戶體驗,創業者永遠不能忘記用戶第一。如果用戶體驗沒有因O2O而發生改變,這種O2O模式就沒有意義。
但是,也要注意到,也許有些O2O的用戶體驗看起來很好,卻沒有提高行業效率。
比如上門按摩、上門送水果這種模式,商家送貨上門,用戶不用自己去超市,看起來用戶體驗很好,卻沒有讓企業甚至行業的效率因此而提高,甚至效率是下降的。
比如說河貍家,上門服務時,手藝人每天能做2~3個訂單,但如果在店里,他們每天能做6~8個訂單。此時,雖然房租因O2O省掉了,但每個人每天的產出卻在下降,整個行業的效率是降低的。
多、快、好、省
什么是好的用戶體驗?很簡單——多、快、好、省。
當年淘寶起家靠多、省兩個字,好、快做得差。正因為淘寶送貨不夠及時,所以京東來了,他一來就打快和好兩個字。
再說一個更極致的例子,最近從雷軍開始,好像全世界創業者都突然要學一個叫Costco(投資人說注:Costco是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成立以來即致力于以可能的最低價格提供給會員高品質的品牌商品)的公司。
Costco是把好和省做到了極致,犧牲了快和多。與沃爾瑪相比,Costco在美國需要開一個多小時車才能到,里面的商品只有四千多種,而沃爾瑪卻有兩三萬種。
所有創業者要問自己,你要舍棄什么,留下什么?如果四個都想做到,就可能一個都做不到。當然,你要做的是階段性取舍,而不是永遠放棄。但至少在一開始你要問自己:解決行業問題和用戶痛點時,你想先解決哪個字?對于很多做O2O、做到家服務的創始人,如果你問他首先要解決什么?他說快,但解決快的時候,他說我還要多,那他肯定做不了。
多、快、好、省里面,如果能做好一個字,你不輸;做好兩個字,你能贏;想做三個字,你快輸了;想四個字都做,你肯定輸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