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分
- 12131
- 經驗
- 點
- 威望
- 點
- 金錢
- 兩
- 魅力
- 點
- 金幣
- 元
- 性別
- 保密
- 在線時間
- 小時
- 注冊時間
- 2013-3-28
- 最后登錄
- 1970-1-1
|
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2786099659.jpg (101.52 KB, 下載次數: 4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1-15 15:05 上傳
我認識兩位媽媽,其中一個擔心地說:
“我的孩子花錢太大手大腳怎么辦?”
另外一個則問:
“我的孩子太節約怎么辦?”
這是兩個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他們剛剛體會到零花錢的好處,就被父母貼上了標簽。其實這兩個問題本來不該成為問題。孩子把錢攢起來,或者花掉,這是他們的選擇。他們未來一定會體驗到這些選擇給自己帶去的不同影響,并逐漸學會采取相應的調整策略。
父母們會有擔憂,源自他們在金錢問題上的界限不清。擔心孩子花錢大手大腳的母親,本身控制欲較強,凡事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去做。母親擔憂 背后的潛臺詞是:“你這樣花錢我以后可無法掌控、無法承擔……”擔心孩子太節約的母親,自己家的經濟條件很好。她的擔憂背后的潛臺詞則是“你爸媽有錢,你 大方些花就是了,不用這么小家子氣……”兩種看起來截然不同的擔憂,其實表達的都是同一種暗示:我的就是你的,連你也是我的……這就是界限不清。
界限不清,是中國父母最常犯的錯誤。這種親子間糾纏、甚至父母吞噬孩子意志的情況反映到金錢問題上,就很容易養出紈绔子弟,或者人為養出內心匱乏的“窮人”。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聊一聊,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以及父母必須避免犯的三種錯誤。
“我的錢就是你的錢”,富不過三代往往源于此
曾經有一個很熱的話題——孩子問“我們家有錢嗎?”父母要怎么回答。當時,大家調侃的是美國的富爸爸和中國富爸爸截然不同的回答。
美國的富爸爸這樣回答:
我有錢,你沒有。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斗得來的,將來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勞動獲得金錢。
中國的富爸爸這樣回答:
我們家有很多錢,將來這些錢都是你的。
美國小孩聽了爸爸的話會獲得以下幾方面的信息:
1、自己的爸爸很有錢,但爸爸的錢是爸爸的;
2、爸爸的錢是通過努力得來的;
3、我如果想有錢,也得通過努力獲得。
獲得了這些信息,這個孩子就會很努力,對人生也會有很多期許。他也想通過努力像爸爸一樣獲得財富,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財富,精神財富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中國小孩聽了爸爸的話獲得的信息是:
1、我爸是有錢人,我們家有的是錢;
2、我爸的錢就是我的錢;
3、我不用努力就已經有很多錢了!
于是,當孩子長大接手父親的財富以后,便不會知道珍惜和努力,應了古語的“富不過三代”!
顯然,美國爸爸的回答更科學。
這是富爸爸對孩子的回答,如果家庭收入一般,要怎么回答孩子呢?一個有正確的理財觀的爸爸是這樣回答孩子的:
我們暫時沒有很多錢,但是足夠滿足我們的日常生活花銷,足夠送你上學讀書。這個你不用擔心。我相信,在爸爸媽媽和你的努力下,我們的財富會越來越多。而且,你現在要學會管理錢,一個善于管理錢的人,會擁有更多的財富。
這樣的回答很睿智,既讓孩子有了金錢上/生活上的安全感,又讓孩子明白,錢是通過努力掙來的,而且還告訴了孩子,“理財”是獲取更多財富的有效方法。
用感情債和金錢債,綁架孩子的自我
一位媽媽在津津樂道她的育兒經,她把女兒從出生開始,用過的錢——進口奶粉、衣服、學費、興趣班、旅游……——全部都用賬本記錄下來,還經常拿 給孩子看,她想要孩子知道,要將她養大有多么不容易,所以她必須好好讀書,以后長大了才好孝順父母。孩子很懂事,說長大后,會加倍孝順父母。
這位媽媽在說這些的時候,臉上寫滿了成就感。她的教導,讓孩子變得很懂事,不會想別的孩子一樣,動不動要吵著要這要那。可我卻為這樣孩子感到深深擔憂。
這位媽媽其實就像一個“大債主”,而孩子從一出生就背負了一身債——父母的感情債和金錢債,需要她用一輩子去還。讓她無助和痛苦的是,這些債, 都是父母強加給她的,她從來沒有要求父母給她交學費、報興趣班,甚至連牛奶,她也不喜歡喝,而是父母為了她能長得更高,硬要買給她吃的。
現在,孩子還小,看上去很懂事?傻人俅笠稽c,等她的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水平,會否質疑:“媽媽,你給我的這些,我都可以不要嗎?我真怕以后 還不起!庇只蛘,孩子真的乖乖地用一輩子來償還這筆無法還清的父母債,然而卻是以自我壓抑為代價。這讓原本自然流動在母子間的親情鏈接,硬生生變成了 “投資-回報”的交易。原本滋養孩子心靈的愛,變成了控制。
相似的還有,一些父母省吃儉用,卻將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然后口口聲聲地說,爸媽為了你的未來,花費了很多精力和金錢,所以,你必須用好好學習來回報我們。
這樣做,其實都是父母企圖用感情債和金錢債綁架孩子的自我。看起來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卻并沒有把孩子看成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這樣長大的孩子,真的非?蓱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