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布時間: 2016-6-14 12:54
正文摘要:文:劉傳先說這樣一個案例。 實習生A和實習B同時接到老板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整理工作,并要求他們把整理好的文檔寫好后發到他的微信上。 A用word寫好文檔后,直接把word文件發到了老板微信。B寫好后,多花了 ... |
我相信這樣的感受也適用于其他人,為什么? 因為人是按組塊的方式來識別視覺信息的。組塊越小,認知負載越輕。 這讓我想起小學時,我的數學老師說了一句話:你們以后寫字時,段與段之間一定要空一行,這會讓你們受益一生。現在我終于知道為什么了。 所以在跟對方交流時,隨時考慮到認知負載問題,你就知道該如何組織信息。這樣的隱含需求,對方是不會跟你提出來的。 你會問了,如何區分這到底是個人喜好,還是適用于大部分人的行為規律呢?這就需要用心理學、認知科學、決策科學的知識來做判斷標尺。具體方法就是將理論與個人體驗進行聯系,在知與行進行對比和修正。因為觸及到了心理黑箱,這種研究方法比起研究他人更容易獲得隱含需求的理解能力。 那如何進行自我訓練呢? 就研究自我來說,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元認知。強大的本體感,和時刻保持的情緒心理監控感,是元認知的一種標志。元認知就是要求你能隨時隨地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進行快照記錄。堅持沉思反省以及肌肉本體訓練(無論是思想還是肉體的),都有助于提高對自我的監控。 接下來就到了第二階段。 段位二:理解他人的需求 理解自我的需求,能極大程度上提升理解他人需求的能力。將理解自我需求獲得的感悟,套用到對方身上,再根據具體情形做出一些修正。這里需要的能力,就是共情。 你能通過對方的描述和言行進入到對方的情感世界中嗎?我認為這有個前提。如果你沒有為交響樂而沉醉過,你如何與一個古典樂愛好者共情?如果你工作清閑沒有被時間壓得喘不過氣,你怎么能理解一個日理萬機的人不秒回你的原因? 共情力,就是自我感受與他人的感受相互映照的過程。 舉個栗子,你覺得一個你討厭的人,在公眾場合跟你表白是什么感覺?注意,是你討厭的人,不是喜歡的人。我曾經有過這種感覺:真TMD丟臉!我直觀認為這適用大部分人。 看到那些狗血的校園表白新聞,我想問那些男孩子們,你聲勢隆重地來一場公眾表白,有沒有想過這是不是讓女生很丟臉?為此我特地咨詢過一些女生,得到回答是,豈止是丟臉,簡直就像咽下一坨熱騰騰的屎! 看吧,這可真不是個人偏見。 另外,創業后接觸了互聯網圈很多厲害的人物,我發現他們非常善于捕捉對方的需求,跟他們溝通也印證了我的判斷:高共情力的人,都是極其了解自我的人。 那么理解他人需求后的第三階段是什么? 段位三:理解群體的需求 理解群體的需求,這是一種高維度的能力。因為群體的需求絕對不是個體需求的簡單加總,為什么這么說? QQ用戶只會告訴你,他需要更好地聊天,需要更多的表情,但他不會說,我要一個QQ群。微信用戶只會告訴你,他要時刻和朋友保持通暢的溝通,但不會告訴你他需要公眾號。 群體的需求是一種涌現現象(Emergence Theory),即整體大于部分之和,這種高層次具有的屬性、特征、行為和功能還原到低層次就不復存在。 自然界中,涌現現象無處不在。 蜜蜂個體的智力極低,但蜂群會涌現出極高的工程智慧和生存策略。大雁列陣飛行并不是因為他們故意為之,是因為前面大雁拍打翅膀造成的尾波亂流,能讓后面的大雁獲得更多的升力,于是大雁群體自然涌現出了一字型雁陣。類似的還有魚群、鳥群、羊群等。 回到現實中,對應的就是人群的需求。品牌的消費者個體只想買到自己需求的商品,消費者群體卻會涌現出對價值觀、文化、逼格的需求。參與組織協作的個體,只想要明白自己要做的事和目標,而整個協作體系卻需要共識和方向。 理解群體的需求,需要長期的實踐和理論沉淀,涉及學科較多,篇幅有限不再贅言。 最后補充一下。理解自我的需求,理解他人的需求,理解群體的需求,分別對應了職場的三個發展階段:管理自我,管理他人,管理團隊。 在第一階段,你的工作主要是計劃和執行。 在第二階段,你的工作主要是指導與授權。 在第三階段,你的工作主要是戰略制定和組織管理。 你想走到什么階段? 本文僅送給那些有事業野心的Boys和Girls。 |
煙臺論壇-煙臺社區 魯ICP備05034347號 魯公網安備 37060202000105號
免責聲明:本網頁提供的文字圖片及視頻等信息都由網友產生,本網站僅提供存儲服務,如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