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搭建健康餐桌不能只待政府監管 美國作家比·威爾遜的《美味欺詐》,翻開了西方視食品摻假造假的歷史扉頁,更使我恍然大悟:原來,食品安全不論古今、不分國界,在任何時間、任何地區、任何人群眾都存在,其產生發展壯大的歷史遠超我的想象。 看到西方國家的面包坊主、葡萄酒廠老板、茶葉商紛紛將各類富含化學物質的“添加劑”加入自己的“作品”中,生怕湊不齊“元素周期表”,而政府監管從無到有,從寬松的自由放任到嚴苛的法律約束,也是一部波瀾壯闊同假貨劣貨斗爭的法律革命。當然,法律并非萬能,清除假貨劣貨發展土壤的還有民眾對自身安全意識的覺醒,對不守信用的制假造假者不留情面的排斥和食品生產經營者道德水準的上升。 對比國內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國外食品安全發展史并未是我釋然。誠然,各個國家在工業大發展時期,不可避免會出現各類問題,食品安全只是其中一類,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將問題合理化并坦然接受的理由。我們應該思考:該怎樣才能使食品安全真正落到實處?搭建健康餐桌該由幾方發力? 當然,政府監管是必不可少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環。制定并執行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和制度,對食品從生產、運輸、加工到銷售各個環節都嚴格把關,對生產制作銷售假冒偽劣食品的企業和個人追究其法律責任,課以重罰以威懾其他躍躍欲試的同行,是維護食品行業和食品安全有序發展和良性互動的有力武器。 與此同時,食品相關企業、行業協會、新聞媒體、普通群眾作為整個食品安全的參與者,也應擔負起自身應有的責任:食品安全企業應以道德法律為標桿,生產符合標準的食品;行業協會借助自身了解食品的優勢,嚴格行業標準和監管;新聞媒體利用自身傳播媒介,以話筒為武器監督食品相關企業及個人遵紀守法;群眾則應將自身健康安全置于首位,發現食品安全問題勇于發聲、堅決維權,不給無視法律規定的食品相關企業留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