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這么親近的人分離,成年人也會舍不得 有些爸爸媽媽和孩子分離時也會體驗到一種焦慮或不安的感覺,過于擔心孩子不能適應學校生活或是因為孩子不再依賴自己而覺得委屈和失落,爸爸媽媽們的這些感覺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所以除了緩解孩子的焦慮,爸爸媽媽們也要學會緩解自己的焦慮,避免讓自己的焦慮影響到孩子。
場景一: 小A媽媽是全職媽媽,細心耐心、盡職盡責。小A上小學了,到了全新的環境,認識了新的朋友,小A可開心了,也不會像以前一樣黏著媽媽。媽媽相較于以前輕松了很多,可是小A媽媽落寞了許多,她好希望女兒告訴她,她更喜歡跟媽媽在一起。 小A媽媽:今天第一天上小學,開心嗎? 小A:開心啊,超級開心。就是有一些同學還不太熟悉。 小A媽媽:那是和媽媽在一塊玩開心呢還是在學校玩開心呢? 小A:學校。▼寢層行﹤校 小A媽媽:同學有沒有欺負你呀?老師有批評你嗎?(消極暗示的問話方式) 小A媽媽:是不是還是媽媽做的飯好吃呀?(有指向性的問話方式) 時間長了,小A覺得同學好像沒有那么友好,還是在家吃飯好,學校也沒那么有意思……
場景二: 小C初一了,上小學時特別喜歡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玩,跟媽媽聊自己學校的事情,可是他現在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小伙伴,小秘密從不跟媽媽說,話越來越少,甚至很多時候他只想自己呆著。 小C媽媽:今天學校有什么開心的事嗎? 小C:沒什么。 小C媽媽:學校最近有什么活動嗎? 小C:沒有吧。 小C媽媽:明天想吃點什么呢? 小C:隨便,您看著辦吧,媽,我去接個同學的電話。 小C媽媽開始擔心我的孩子這是怎么了,孩子不像以前親近,有些失落、擔心,這是怎么了,交了什么不好的朋友嗎,還是早戀了?媽媽的擔心總要有個合理的出口,所以媽媽決定不能總讓他和朋友出去玩,周末不能出去玩了,通過限制孩子來緩解自己的擔心,于是兩個人的關系更緊張了。
四、父母要如何應對自己的分離焦慮呢? 1、我們都應該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 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天起,我們就開始照顧他們。不能再睡懶覺,不能有說走就走的旅行,除了照顧孩子和家庭,你是否還記得大學畢業時你的理想?你有多久沒好好和朋友聚一聚了?有多久沒有喝杯咖啡好好聽一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終于有一天,孩子長大了去外面更廣闊的世界,我們可以開始自己的生活。
我們和孩子的分離是必然的,但這并不代表孩子舍棄或者不要我們了,只是他們長大了,他們能夠獨自面對人生的困苦,而我們需要的就是站在他們身邊鼓勵他們支持他們,看著他們更自由地飛翔。
2、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屬品,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爸爸媽媽們都認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這個概念。但在真正的家庭教育中,有些爸爸媽媽就很難將這個概念落實,從孩子出生后爸爸媽媽就給予各種心理和生理的呵護。孩子在不斷的成長,爸爸媽媽卻并沒有因為孩子的成長而改變自己看待孩子的視角,就像家長總是會覺得無論孩子長到多大,在自己面前都是一個孩子。
爸爸媽媽的這種想法和相應的家庭教育方式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心理和能力發展。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的生活重心會慢慢地向外轉移,逐漸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學習知識、學習交朋友、學習表達自己,這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階段也是畢竟階段。所以,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爸爸媽媽需要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
3、多看看你身邊的那個“他/她”。 孩子最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爸爸媽媽都愛我,而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我們有一個溫暖幸福地家。嘗試一下工作日的中午來個約會,一起吃個心儀的午餐;嘗試一下你們倆去看場電影,不是動畫片,不帶孩子;嘗試一下,一起看一本書,然后共同討論;嘗試一下,發動孩子一起給對方過生日,你準備一個大禮物,孩子準備一個小禮物;嘗試一下,把孩子留給老人,你們倆一起去二人旅行一次……
4、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心態。 很多爸爸媽媽會發現不知從何時開始,孩子不再像以前一樣依賴自己了,從而產生孩子不再愛自己的想法,還會出現失落和委屈的感覺。當孩子體驗到這種感覺時,內心會產生不安,從而放慢對外探索的速度,還會承擔一部分自己父母的消極情緒體驗。
爸爸媽媽們需要根據孩子的成長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愛不是一種時刻不能分離的捆綁,而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讓孩子在家庭內部獲得支持和肯定,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在家庭外部有探索和實踐的能力。逐漸學會如何去面對困難,如何學會解決問題,而不是總是羸弱地依靠在父母身邊尋求庇護。(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