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640.jpg (106.01 KB, 下載次數: 2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11-30 12:01 上傳
文 | L先生
這幾年的工作中,我觀察到一個現象。
很多剛入職的應屆生,能力不錯,但是卻總會覺得他們還是欠缺了一些東西。雖然能夠很完美地執行你的指令,但進步卻始終有限。
同樣,不少工作了兩三年的人,在經驗上沒什么問題,但總是顯得有點“青澀”,導致你始終無法放心地把項目交給他。
究其原因,是這些人身上,存在著一些比較典型的“學生思維”。今天就來聊一聊這些“學生思維”,以及如何克服它們。
一、“我只是個實習生而已”
許多帶過實習生的同事,都跟我提過,他們最不樂意聽到的就是“我只是個實習生啊”。
為什么呢?因為這句話意味著你給你自己設了限。
“因為我只是個實習生,所以我做好實習生應該做的事情就行了。把上級分配的任務做完,剩下的時間就是自己的。別人的工作與我無關,最好也別讓我加班,反正一個月才給那么點工資。”
簡而言之:拿著兩千的月薪做四千的活,這不是傻么?
這樣的思維模式,不能說有錯,但是,如果你希望在職業上有所發展,而不是單純把它當作一份工作的話,我希望你能轉變一下心態。
原因很簡單:我們為什么能夠升職加薪呢?不是因為我們拿多少錢,做多少事。是因為我們在這個職位上,做出了超越這個職位本身的業績和表現。
所以,只做好本職工作是遠遠不夠的,它只不過說明你配得上到手的薪水而已。如果你希望有所突破,你一定要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去接觸團隊里面其他人的工作,去了解你工作范圍之外的東西,去從更高的高度審視整個項目和環節。
如果你每天工作8小時,但是上級分配給你的任務你4個小時就搞定了,剩下4個小時里,不要無所事事、消磨時間,我希望你去找你的上級,對他說:你布置的事情我已經做好了,還有沒有什么事情是我能幫忙的?有沒有其他同事的工作我能夠參與一下?
如果團隊狀態比較閑,真的沒有工作可以給你,那你可以與同事交流一下,問問他們日常的工作是什么,項目的進度是什么,其他人或者其他團隊在做什么……諸如此類。要多問。
相信我,沒有人會反感別人向他請教問題的,包括你的上級。只要你情商合格,不要在別人特別忙的時候去問。
這樣的思維其實可以推廣到所有的職位。“我只是個文案”,如果你給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文案,只愿意把手頭的文案寫好,那你做5年、10年,你還是一個文案,做的還是一成不變的事情。
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工作了很久,卻一直在做基礎的執行工作,有些人年紀輕輕卻能帶項目、帶團隊的原因。前者只是一直在重復已經會了的工作,后者則是在不斷突破自己。
設計師、文案、運營……不同的位置,看待問題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同樣一個設計,哪里要突出,設計師可能會從視覺的平衡來考慮,文案則可能從文案的聯想和調性來考慮。只有多和不同崗位的人交流,把思維從“任務”上升到“項目”的高度,你為團隊做出來的東西才不會跑偏。
同樣,無論任何職位,你一定要在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對其他人的工作有所了解,能夠進行溝通,甚至能從項目的高度進行協作、指導,這樣,才有向上升遷的可能性。
640.jpg (65.85 KB, 下載次數: 2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11-30 12:01 上傳
二、“可我已經很努力了啊”
這是另一個極其常見的通病。
我們的教育過多地強調“努力”“勤奮”,其實到了社會,你會發現,努力很多時候并不怎么重要。這是一個結果導向的時代。大家只關注結果,并不關注你付出了什么。
讀書時,我們有老師、家長層層保護,給予我們足夠多的寬容,幫我們承擔了太多的壓力和責任。但是在社會上,沒有這回事。沒有人會去幫我們承擔,一切責任都要自己去背。沒做好就是沒做好,就算再努力,也改變不了沒做好的事實。
這很殘酷,但確實如此。所以,一定要盡早拋棄那些陳舊的思維。諸如“雖然沒有成功,可是他已經很努力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樣的想法不但無用,甚至是有害的。因為它們會成為你發展路上的障礙。你會覺得雖然事情沒有做好,但好歹努力了嘛,從而心安理得。
其實一件事情,努力了卻沒有做好,有時還不如“不夠努力”。因為前者只有兩種可能性,一是你的能力有問題,二是你的方向從一開始就是錯的。無論哪種可能性,都比“不努力”嚴重得多。
當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說你可以不用努力,而是說,你必須轉變思維:從“努力完成目標”轉變為“高效完成目標”。
這兩者的區別在哪里?努力更多的是把時間精力花在執行的過程上,高效則是把時間精力花在“挑選最佳路徑”上。
很多時候,多花一點時間去思考,尋找最合適的方法和渠道來完成目標,效果會更好,花費的總時長也會更少。
相較之下,“努力”反而是最偷懶的做法。因為它往往意味著不動腦子,使用自己最習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只是付出了大量的勞動而已。
其實工作過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隨著負責的事務越來越多、項目越來越復雜,個人的勤奮能起到的作用相當有限,你必須更多依靠外力,協調各種不同的資源,學會說服、統籌和合適的分配來實現最大化的收益。
簡而言之,你需要做的是提高單位時間和資源的效果,而不是大量的加班。
這對于剛入職的我們,有什么啟迪呢?
最簡單的一點,你可以去接觸大量的方法,學習大量的軟件,了解不同的渠道,不需要非常精深,能夠觸類旁通,應用它們的特點去分步解決問題就好。比起努力和勤奮,更重要的,是要有運用工具的意識。
另外一點,是要有協調資源的意識。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統籌能力,很多時候比你自身的執行能力更重要。因為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