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jpg (170.77 KB, 下載次數(shù): 6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11-21 12:02 上傳
04
我相信幾乎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包辦一切,對孩子不好。 然而,很多人常常不自覺地替孩子做本該孩子去做的事。
也許的確對孩子愛得深切,也許真的毫無意識,但是,我想,更多時候,成長意味著分離,包辦是面對分離時的不甘。 在韓劇《請回答1988》里,有一集的劇情講述,金正煥的媽媽因為有事必須回娘家一趟。
因為擔心自己不在家,孩子和丈夫生活自理無能,就絮絮叨叨地交代了一切生活注意事項以及煤餅如何操作。
臨別前,盡管已經(jīng)重復交代了很多遍,她仍然心有不安,一步三回頭。
而就在她真正離開后,丈夫和孩子卻如同從牢里放出來一樣,使勁放縱自己。
爸爸躺在地上翹起二郎腿看電視,直接用腳丫摳遙控器換臺; 大兒子用白糖泡飯吃,而且灑了整整半包糖; 小兒子光著膀子吃了一地的薯片;
短短幾天,他們就把家里搞得烏煙瘴氣,像個垃圾場一樣。
在突然得知媽媽要提前回家,并已經(jīng)在火車站時,三個男人趕緊手忙腳亂地火速收拾完家里的一切。
媽媽走進家門的時候,發(fā)現(xiàn)家里整齊干凈,跟她離開之前沒有太大差別。 她從衣柜、冰箱、廚房一一檢查,沒有任何不妥。
丈夫走到她耳邊得意地說:你看吧,你不在,我們也一點沒有不方便呢。 媽媽那一刻臉上的表情很復雜,繼而是失落,她默不吱聲,躲回房間里去了。
細心的正煥察覺到了媽媽的異樣。他很不解,為什么他們做得那么好,媽媽卻不開心。 小伙伴東龍知道后說:因為媽媽不在家,而你們還過得很好。
正是這句話,點醒了正煥。 是啊,人最大的需求就是被需要,以證自己的存在感和重要性。
我以為你們需要我,而你們不需要,這種落差怎么可能會讓人不失落呢? 所以,聰明的正煥回家后, 便把哥哥在煮面的手故意燙得紅腫,然后大喊媽媽救命; 他把廚房里的煤餅打翻,向媽媽告狀說爸爸把煤餅打翻了; 他回到房間里把自己衣柜的衣服打亂,然后大喊媽媽說找不到內褲……
媽媽一臉嫌棄的表情過來幫忙,可是抑制不住得意的眼神念著:你們真是我的冤家,沒有我你們怎么活呀!什么都做不好......
一通忙碌下來,媽媽突然就高興起來了。 喜歡包辦孩子一切的家長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很多時候,被需要的不是孩子,反而是作為大人的我們。
被需要就是被愛。
不善于表達的中國人啊,“我需要你”就是“我愛你”,我們舍不得孩子逐漸不需要我們。
所以,才會有這些: “你長大了,我做不了你主了。” “兒大不由娘,女大不中留。” 這些酸溜溜的語句。
可是,對于成長這件事來說,不需要不代表不愛啊。 不再依賴父母,是獨自走向獨立,是一場真正意義上長大標志的洗禮。
640.jpg (76.32 KB, 下載次數(shù): 6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11-21 12:03 上傳
05
美國心理學家希爾維亞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我們必須在必要的時刻忍痛放手,并不斷給予孩子最衷心的祝福。 《爸爸去哪兒》里,Neinei做任務時提出加長離開爸爸的時間——“不要兩個小時,要三個小時。”
杜江調侃女大不中留。 吳尊雖然驕傲地大笑“女兒長大了”,眼里卻含有淚光。 想到那個送孩子去上幼兒園的早晨,我們又何嘗不是這種心情呢?
他們長得真快啊!
那天他才嗷嗷大哭趕來出世,今天就已經(jīng)上學了,甚至開始要求有自己的私人空間。
看到孩子長大了,享受成長的快樂,獨立的樣子,既讓我們驕傲,又有很多的不舍。
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更要學會珍惜。 珍惜彼此依賴的時光,珍惜陪伴孩子的時光。
也唯有如此,在孩子需要獨立的時候, 才能真正做到,安心地充滿勇氣把TA推出去; 才有辦法做到,無愧地“狠心”放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