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640CA92BQGU.jpg (64.9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1-9 18:46 上傳
文:張輝
不斷有朋友請教我:該買哪個?比如該買房還是該買車,該買A品牌的空氣凈化器還是該買B品牌的空氣凈化器?對此,我的答案都一樣:在其他因素都考慮到但依然糾結的時候,果斷去買你能買得起的最貴的那個。
為什么?因為對于購買使用任何一個消費品,有三種資源要考慮。第一是時間——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它,一個閑置的東西是最大的浪費。第二是空間——你是否有富余的空間來容納,比如跑步機,至少占地1平方米,在北京,這就是5~10萬的地價。第三是金錢——你是否支付得起。這三種資源中,最貴的是時間,其次是空間,最次是金錢。所以,買那個“最貴”的,能讓你在時間和空間資源上得到最大的利用和節省。按照這種思考方式去思考和決策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卻是一個能讓你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并且積累財富的過程。
我們吃的虧,大多與“貪便宜”有關
我不貪財,所以很少受騙,但是印象深刻的幾次吃虧,都和“錢”有關。第一次是我從深圳來北京工作,那一次的確非常窘迫,下飛機的時候身上的錢還不到1000元,為了買機票,還欠了別人2500元。在找好住處之前,暫時住在一個簡陋的小旅館里,居然也是100元一天。在北京找房子的第一天,就被中介騙了300元。為什么受騙?因為我想找一個條件還可以,但是價格比較便宜的房子,所以就一步步因為“貪便宜”上當。
另外一次就是今年九月,和團隊去木蘭圍場自駕游,為了幫助團隊節省費用,在下高速之前聽信兩個當地人“省錢走捷徑”的幌子,十幾輛車,浩浩蕩蕩在地圖上沒有顯示的小路上開了6個小時,原來的大路只要兩個半小時。等開到目的地的時候,所有人都非常疲憊。的確是省了三四千元,但是想想這艱難的路程,真是不應該。一想到這段路,我就怨自己:應該堅持“不占便宜”的原則。
便宜沒好貨
這個話不絕對,但是有幾點我印象深刻。
1.同一個品牌的東西,打折的相對于正價品必有不足之處。
我比較后悔的幾次購物,也和貪便宜有關。第一次購買蘋果電腦時,店員向我們推銷,說現在特價,本來猶豫的我立刻說服家人,買下回家。后來沒過多久才意識到,這是馬上換代的產品。也就是說,我買回去沒多久,就成了“舊款”。
另外一次是買車,當時想買一個可以走野路的SUV,正好有一款越野能力比較出眾,又有四萬的打折,于是當場拿下。但是這款車過了半年就換代了。在換代前,優惠力度甚至超過七萬。而我的“新車”,在第二年上路的時候就成了“舊款”。這種心理感受是非常差的。
2.奧特萊斯其實不省錢。
我有一段時間,無論在北京還是去美國出差,都喜歡逛奧特萊斯折扣店。但是后來發現,真正好的品牌,在哪里都不打折,大打折扣的都是二線品牌。一些電子產品,比如Bose耳機、音箱,會把“7天翻新貨”拿出來打折。而且,最嚴重的是,奧特萊斯距離城區都很遠,去一次都是興師動眾,千辛萬苦到了之后總會有這樣一個心理:如果今天不買夠了,內心不舒服。所以,我們以打折的目的,花費大量時間,去買很多自己其實并不需要的東西。
3.低價產品沒有消費者忠誠度。
前幾年流行“互聯網思維”,也有一批國產廠商,以“沒有中間商”、沒有“渠道費”、沒有“廣告費”為賣點推銷低價產品。但是沒過三四年,你會發現,大家一有機會,就會把手上的“便宜貨”換成價格貴一些的但是公認最好的產品,比如手機中的iPhone,以及這兩年的華為旗艦機。于是大家又把這種趨勢定義為“消費升級”。所以,人們也許會蜂擁搶購所謂“低價產品”,但一有條件,就會立刻換成更高價格的“高檔貨”。
4.貴有貴的道理。
這幾年成功的購物大多數是比較貴的東西,這些“良品”,買的時候挺糾結,也有心痛的感覺,但是買之后的每一天,用的時候都是“爽爽爽”。真正的好東西,既有功能上的適用和方便,又帶給你心理的滿足感。這是“良品”獲得足夠高的“溢價”的合理性所在。
一個經常被大家忽略的事情是,消費品領域的商業競爭最重要的就是“塑造品牌”,而塑造品牌所需要的巨大的市場和研發費用最后都會變成產品的溢價。如果“開心無價”,那么“品牌”是其背后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