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本帖最后由 房網小魚 于 2017-12-5 15:48 編輯
“國貿后面的小戶型才叫房子,經濟適用房怎能叫房子?”住萬達40㎡公寓的笑話住只楚130㎡大房子的。住山海路的笑話住軫大路的。“我住在煙臺的這個區,所以過得比你好”,果真有這一說嗎?
網友發帖挑起話題 近日,煙臺山下有網友發帖稱,最近聽到朋友說“我住在煙臺某某區,所以過得比你好”,頓時感覺到地域歧視。不過,或許每個人對哪一個區域的確有特別的感覺。之后,帖子引發大家對“居住在哪,有何感受”這個問題的討論。 有人說“我住在這里,所以過得比你好”,代表了一種安全感和歸屬感,代表對周邊環境比較熟悉,或者有親人在周邊。 還有網友直接列出類似的例子。網友hdha留言,我有個哥貸款住在南大街萬達40多平的公寓里,老是嘲諷我在只楚買的130多平的房子。網友zth041說:“我就遇到一個女的,說她在國貿后面買了個小戶型才是房子,我的是經濟適用房不算房子。” 可見,有許多人因為住在某一區域,感到深深的自豪感。 當然,也有網友反對這一看法,認為根本沒有可比性。網友狼影蕭蕭說:“非得追求比別人過得好干啥,自己衡量,活得舒坦、舒心,比啥都強。” 而在煙臺,這一觀點到底能不能站得住腳呢?
“過得比你好”有主觀因素更有客觀因素 有人說持這種觀點的人多是自卑,老愛跟人比,自己內心的滿足感才是最重要的。“金窩銀窩比不了自己的老窩。”“心中若有桃花源,哪里不是山云間?”這樣說當然有一定道理,但事實存在的客觀因素也不容忽視。資源和地段將直接影響居住品質。多數人買房的時候也會多方比較分析,不會立馬做出決定,衡量的就是區域的價值,住在這里能不能過得好。 網友鄢陵王說:“人以群分,潘石屹和蓋茨吃飯,總請不上我們對吧,高檔社區總是為社會精英預備的。”某一個區域確實能給人帶來一些意外收獲,“我住在這里過得比你好”也的確存在討論價值。
煙臺能夠“過得好”的區域 煙臺是一個濱海城市,城市的最大資源就是海,沿海而居是部分人群的選擇,海景豪宅也就應運而生。這些樓盤往往價格高昂,而它們的確代表了絕無僅有的資源。因此,住在海邊的人可能會說:“我住海景房,所以過得比你好”。 地段是居住不可或缺的因素。占據優質地段將擁有高品質、更便捷的生活。觀海路半山觀海,雖非一線海景,但有富人區的繁華,來去芝罘區、萊山區都十分方便。山海路群山環繞,建筑低密,空氣清新,居住體驗感很不錯。長江路是開發區的中軸線,區域從這條路起源,“住在這里,就代表了一種自豪感”,有人這樣說。 配套對于剛需族來說不可或缺,配套好的區域就是他們過得比別人好的資本。條件好點的買了一中或者二中的學區房,家長會說:“咱家比他們過得好。”小區周邊有大型超市的會嘲笑千米范圍內沒一家商鋪的,內心想:我過得比你好。 有車一族無大礙,無車的很在乎公交車。5路、10路、K62任意挑選的人可以對樓下只有562的人說:“我坐公交車比你方便,我過得比你好。” 此外,居住體驗感還包含社區環境、物業水平等其他因素。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寧愿住市中心40㎡的小房,而不去住其他區域130㎡的大房。
當然,話題是開放的。“過得好不好”就像問“你幸福嗎”,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從煙臺的區域發展看,的確有成熟和荒蕪之分。軟件加硬件才能讓你生活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