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TIM截圖20180510144252副本.jpg (184.16 KB, 下載次數: 18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5-10 14:40 上傳
750x500.jpg (211.44 KB, 下載次數: 18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5-10 17:28 上傳
Q、什么是宮寒?
婁主任:“宮寒”實際上是一種民間的說法,我們中醫古書籍是沒有宮寒的概念的,那么老百姓常常說的宮寒是什么呢?宮寒其實指的是“子宮寒冷”。宮:不單指子宮,包括女性內生殖器官中的子宮、 輸卵管、 卵巢等,中醫所稱的“胞宮”、“血室”、“胞臟”等均屬于此。寒:分為實寒和虛寒。“實寒” 是指人感受了陰寒之邪,如穿衣太少,夏天到了空調溫度太低等原因,使體內陰寒過盛,損傷陽氣 即“陰盛則生內寒”。此時需要驅除寒氣。虛寒是指人體陽氣衰微,氣血不足,胞宮失于溫煦,寒由內生,即“陽虛則生外寒”。此時需要溫陽,以腎陽虛常見。
DSC_0013_副本.jpg (191.17 KB, 下載次數: 16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5-10 14:13 上傳
Q、女性極易導致宮寒的原因是什么?“宮寒”會造成哪些疾病? 婁主任:“宮寒”對女性的健康威脅主要包括兩方面。第一種,是由于不良生活習慣造成外界寒濕之邪入侵體內,即“實寒”。第二種,是由于人體自身脾腎陽虛造成的內寒,即“虛寒”。“寒邪”凝滯在女性胞宮中,使胞宮氣血運行不暢,造成氣滯血淤,引發一系列臨床癥狀。大家都知道,中醫中將“風、寒、暑、濕、燥、熱”正常情況下稱之為“六氣”,在不正常或太過的情況下稱之為“六淫”即“六邪”。“六淫”侵襲人體即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由于女性的生理特性易感寒邪,寒性凝滯易傷陽氣,寒邪凝聚胞宮,使氣血運行不暢,故臨床表現多見:月經不調、痛經、不孕及各種雜病如慢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等各方面的不同表現。
Q、哪些女性易患宮寒?什么情況下容易患宮寒?婁主任:臨床上造成“宮寒”的原因很多,它一方面與體質有關,例如平日就怕冷,手腳容易發涼的朋友,由于體內“陽氣”不足,易感受寒邪的侵襲。另一方面,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造成。有些女性朋友特別愛吃冷飲,或者貪圖涼快,如將空調溫度調得過低,或者是為了漂亮,在冬天也著裝單薄,這些習慣都易遭受寒邪侵襲而導致“宮寒”。
DSC_0012_副本.jpg (197.36 KB, 下載次數: 18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5-10 14:15 上傳
Q、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宮寒,女性有哪些癥狀表現時要警惕宮寒發生? 婁主任:宮寒是因為陽氣不足不能溫煦下焦,胞宮寒冷,經脈不通所造成,早期出現癥狀應該及時預防、調整,不能使之于進一步發展。 宮寒的早期癥狀表現:1、 白帶量多:正常生理狀態下,女子陰道有一種無色、質粘、無臭味的少量分泌物叫白帶,有滋潤陰道的作用。其量在月經中期、月經前期以及妊娠期帶下量稍多,均屬正常現象。如果量明顯增多、色白、質清稀、要警惕宮寒的發生。2、月經不調:平素月經周期正常,如果出現月經錯后、月經量少、月經色黑有血塊、經行前小腹有墜脹感、腰酸膝軟、小腹發涼,兩乳脹痛等現象,應該考慮有宮寒的可能。3、體形發胖:中醫認為,腎陽溫化水濕,脾陽運化水濕,當脾腎陽氣不足時,濕氣不化,聚濕生痰,痰濕內阻,脈絡壅塞不通,堆積沉淀而發胖,并伴有氣短乏力。痰濕內阻,陽氣不展,則小腹發涼,腰背發冷怕寒。4、下腹寒冷有時作痛,性冷淡或性欲減退,精神差,腰酸腿軟,大便稀薄,小便較多,或小便頻數或失禁,這些癥狀都是陽氣不足的早期表現。
Q、怎么預防解決宮寒的問題,日常生活中適合的食療方法可以治療宮寒嗎?
婁主任:1.做好保暖工作。寒自腳生,春夏之交,不要過早暴露腰、腿、腳。腰部,小肚子,雙腳要注意不要受涼,盡量不要穿短款的衣服。再者腳部的保暖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經期更要注意做好保暖。2.多運動,“動則生陽”。運動是提高身體抵抗力的最好方法之一,而對于寒性體質者而言尤為重要,注意運動要循序漸進。另外曬太陽,對身體也有很多好處。3.保持樂觀的心態。中醫認為樂觀的情緒有利于儲存陽氣,對于驅寒邪有很大的幫助。4.充足的睡眠。睡眠是最好的保健方法之一,對于保證身體的各器官功能正常有很大的幫助。5.熱水泡澡、泡腳。經常用熱水泡澡(溫度不宜過高,防止燙傷)可強身壯體。6.在日常生活中調整飲食,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多吃生冷食物。介紹一個食療小方法:.韭菜炒核桃(補陽暖宮) 主料:新鮮韭菜、核桃肉 1、將韭菜根部的衣去掉,洗凈,切成寸段;2、鍋子燒熱,滑油,再加少許油;3、煸炒韭菜幾下,加鹽、味精、加少許糖,加核桃肉以及少許紅椒絲;4、再煸炒幾下,聞到韭菜香味,韭菜即熟,即出鍋。 通過本期對于婁主任的采訪,小編也是獲益良多,如果你還有什么關于疾病方面的問題疑問,可以跟帖留言,我們的《名醫訪談》會陸續在后期的專訪中,邀請到更多專業的醫學專家為大家答疑解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