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文 | 溫林 01
昨天鄰居向我抱怨自己兒子。 她唉聲嘆氣:“不管我去上班還是下 班,孩子都沒有任何情緒波動,好像根本看不見我,給他打招呼也不理。”
“他才三歲啊,咋對親媽這么冷漠。不管怎么討好他,不停給他買玩具買衣服,就是不親近我。照這樣下去,真想把他再送回老家。”
我問:“孩子以前一直在老家?” 她說:“對呀。我不是要上班嘛,就想著他那么小,誰養都一樣,6個月的時候就讓他奶奶帶走了。后來工作忙,也沒顧得上回去看他。”
“但即便如此,哪有孩子不愛自己媽啊?這孩子真古怪。”鄰居還在生氣,而我已不想多說。
圖片來源:電影《拜見岳父大人》
孩子違背本性,抗拒母愛,漠視母親,這是反常的。 反常的行為背后,必然存在反常的心理。 如果你看不見,這種反常,還會繼續下去。
02
很多父母認為,離開年幼的孩子無關緊要,因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 事實并非如此。
早在1917年,弗洛伊德就發表了《哀傷與憂郁》,他指出早期母嬰分離,將對孩子造成嚴重影響。 據研究,幼兒被剝奪母愛時的痛苦,相當于成人面對親人死去時的悲痛。
電影《約翰》,真實記錄了17個月大的約翰,離開母親后,產生的一系列情緒變化。
圖片來源:電影《時時刻刻》
約翰媽媽第二次懷孕生產,便把他送到一家寄宿式保育院。 院里條件很好,配備很多玩具,以及各種尊重幼兒需求的游樂設施,工作人員盡心盡責,也特別和善。
第一天和第二天,約翰表現得都還不錯,他對新環境發生了興趣,不斷探索。 但找不到母親,他有些迷茫無助。
第三天,約翰顯得很不開心,他開始疏遠人們,獨自漫無目的地游蕩。 時不時大哭,聲嘶力竭。父親來看望他,他反應遲緩,但渴望跟隨父親離開。
第四天,約翰對照顧他的護士無反應,不再接受任何互動,他開始拒絕吃東西。 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一直到第八天,約翰都沒有再吃東西。
圖片來源:電影《時時刻刻》
最后,媽媽出現了,要帶他回家,約翰號啕大哭,他不肯看媽媽的臉,不接受她的安慰和擁抱。 回到家后,約翰持續冷漠,對媽媽無回應,無需求,他有一種深深的不安全感,焦慮痛苦,經常情緒崩潰。
拍攝此記錄片的導演很擔憂:“孩子這一生可能就此毀了。”
03
因為母嬰分離的創傷,不僅體現在幼兒的當下,還可能會影響他之后的成長,甚至一生。 心理學家曾跟蹤研究過一位叫瑪麗的女孩。 瑪麗是一個兩歲半的小女孩,可愛,聰明,乖巧。
圖片來源:電視劇《查莉成長日記》
突然患病后,在醫院整整度過了一年。 在此不得不說,醫院條件很舒適,對孩子也特別友好,遵循科學喂養。
但在這一年里,醫院以保護無菌環境為由,不允許母親陪護(20世紀的英國醫院普遍如此)。
就此,瑪麗享受母愛的權利被剝奪。 治療結束后,瑪麗完全恢復健康,她回到家,卻表現得“不再需要媽媽”“好像不知道感情是什么東西”。
她拒絕媽媽擁抱,也不對媽媽撒嬌,漠視媽媽的存在。 心理學家看著她慢慢長大,以自我為中心,對哥哥殘酷無情,對同學完全漠視。 成績優異,卻越來越孤僻,排斥別人靠近,拒絕親密。
圖片來源:電影《天才少女》
她好像不需要感情,自身也沒有感情。 瑪麗,再也無法信任他人,她充滿戒備,壓抑自己,將自己與外界隔絕。 她將內心封閉了。
04
在我們生活中,類似瑪麗的人,有很多。 童年被拋棄過的人,成年后“很難與別人建立親密關系”。
有一個網友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她說自己從小被寄養在外婆家,7歲時回到父母家。
但總覺得自己不屬于這個家,與父母的關系很冷淡。 母親曾主動示好,試圖喚回她們的母女情。
圖片來源:電影《信箋故事》
“我很反感,覺得母親這種做法讓我很有壓力,我渴望被她愛,又特別抗拒她靠近。很矛盾,覺得自己有病。”
后來,她讀書,出來工作,發現自己很難與別人建立親密關系。
“特別討厭和別人有稍微親密的接觸,遇到喜歡的人,有好感的人,心里總想,反正會失去,感情不可靠,干嘛要開始。但又真的很想進一步交往。”
已經25歲的她,從沒有一個朋友,沒有一個親近的人,感到很絕望。 害怕面臨情感拋棄,就干脆不開始,這是遭受過心理創傷的人,普遍擁有的心態。
05
為何會如此? 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觀察和研究,發現幼兒與母親分離后,自身情緒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反抗。 見不到母親,孩子通過哭泣、黏人、尖叫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圖片來源:電影《陽光小美女》
這個階段,他害怕、迷茫,到處尋找母親,精神高度緊張。
☞第二個階段是絕望。 孩子變得無精打采,對周圍事物喪失興趣,沒有什么食欲,偶爾會平靜地哭泣。 他此時思念母親,但對見到母親的期待正逐漸流失。
☞最后一個階段是疏離。 孩子似乎接受了現實,看起來乖多了,不吵不鬧,還會對人微笑,胃口也變好。 這時,孩子好像恢復了正常。 但其實,他在心底,已徹底放棄對母愛的渴求。 只有如此,他才不再痛苦。
圖片來源:電影《陽光小美女》
這也是很多父母,發現被迫分離的孩子,狠心讓他哭幾天,就會恢復正常。 殊不知,這個正常只是表象。
孩子內心,已被看不見的痛苦和絕望,鑿出一個慘不忍睹的傷口,哪怕有一天愈合,這傷痕也會伴隨一生,時不時就會隱隱作痛,阻礙他再尋新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