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本帖最后由 靜默回憶 于 2018-10-10 11:11 編輯
640.webp.jpg (202.07 KB, 下載次數: 9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0 11:05 上傳
作者:小豆嬸兒
你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就先要以身作則。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自尊意識專家阿尼·伯格(Anea Bogue),同時也是兩個女孩兒的媽媽。
她的大女兒正值青春期,小女兒才剛7歲。
在成為教育家之前,她還是一名有著10年教育經驗的中學老師。
為了兩個女兒能夠健康長大,Anea自學考試成了國家認證的生活教練和作家,還創辦了Real girl研習會,專門探討女孩兒的自我成長。
她出版過轟動美國教育界的書籍,名字叫做《9 Ways We're Screwing Up Our Girls and How We Can Stop: A Guide to Helping Girls Reach Their Highest Potential》。
翻譯過來,就是《我們正在毀掉我們女兒的9個方式和我們如何停止:一個幫助女孩發揮她們潛能的指導》。
640.webp (1).jpg (228.41 KB, 下載次數: 8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0 11:05 上傳
在這本書里,她分享了7個【DO NOT(不要)】,列舉了經常會被父母忽略的7個教育誤區。
1 DO NOT —— 教導她有禮貌且要保持安靜
我們從小在“女生要安靜”“女生要有禮貌”的聲音里長大,也就自然而然把這種觀念傳遞給我們的孩子,教導女孩們要淑女乖巧,要文靜友善。
但,舉止端莊有禮貌不等同于沉默寡言不說話。
事實上,大多數女孩都被教導成了后者,性格漸趨“內向”,不敢展示自己,更不敢為自己發聲。
從前段時間幼兒園層出不窮的虐童事件,到備受關注的校園霸凌事件。
遭遇不幸的女孩,極少數能在第一時間向父母傾訴,尋求幫助。
從不敢在課堂上舉手發言,到不敢說出受到的委屈,她們習慣了隱忍,習慣了獨自舔舐傷口,這一切都來源于從小接收到的信息:你要學會乖巧,避免與人發生沖突。
哪怕我們都想要女兒文雅有禮貌,但更多的是要告訴她:遇到讓你感到不適的事情,你可以大聲說不,你可以在課堂上大聲發言,也可以盡力捍衛自己的觀點,你要你想,你都可以說出來。
向女孩灌輸乖巧、友善的概念沒有錯,前提是她得有反抗危險的能力。
640.webp (2).jpg (214.54 KB, 下載次數: 8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0 11:06 上傳
2 DO NOT —— 給她買帶有鮮明性別色彩的玩具
倫敦大學的老師Brenda Todd做過一場街頭問卷調查。
他對幾十名成年人提了同一個問題:“如果你要給一個小男孩或者小女孩買玩具,你會買什么?”
所有的參與者,給男孩選擇的玩具不外乎是賽車、樂高和各種球類,給女孩的玩具就是洋娃娃、廚具類模型和粉紅色的泰迪熊。
這似乎成了某種共識:女孩的玩具都關于儀表妝容,而男孩的玩具都偏向發明、探索、競爭。
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中說道:
“有些女孩喜歡超級英雄,有些女孩喜歡公主;有些男孩喜歡超級英雄,有些男孩喜歡公主。那么,為什么所有的女孩都必須買粉色的東西,而所有的男孩都得買其他顏色的東西?”
給女孩兒色彩鮮明的玩具,只會限制她的能力。
我們需要孩子掌握的,是玩具給她帶來的某一項技能或特質,而不是把玩具貼上性別標簽,為你的女兒設限。
沒有誰規定女孩只能玩粉色的洋娃娃里,她也可以像所有的男孩子的一樣,去冒險、去競爭,在純粹自由的環境里,個性鮮活,熠熠生光。
640.webp (3).jpg (169.88 KB, 下載次數: 9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0 11:06 上傳
3 DO NOT —— 對她的夸贊只有漂亮
看過一篇中外教育對比的文章,里面有個小細節。
在國外,大多數父母都很抗拒自家的小孩被別人夸贊“好看”“漂亮”,尤其是女兒。
他們覺得外貌是天生的,并不值得被褒獎,只有后天的努力才應該被稱贊。
蔡康永曾說:“我們喜歡被夸獎聰明,勝過被夸獎勤勞;我們喜歡被夸獎漂亮,勝過被夸獎整齊。我們顯然認定天生就有的,比努力才有的,更令人高興。”
儀表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女孩的內在。和小女孩打交道,如果只是膚淺地夸她的外貌,那漂亮也等同于貶義詞。
有這么一個故事。
說的是小區里的一個媽媽,當別人夸她的女兒漂亮時,她準備的三種回答。
遇到長輩夸獎時,她回:“現在的小孩子吃得好穿得美,沒有幾個是不漂亮的。”
遇到路人夸獎時,她會模仿女兒的語氣:“謝謝阿姨,因為我今天聽話了,所以才漂亮!”
遇到熟人夸獎時,她會說:“再夸她會驕傲的,哪天不好看了,就該傷心了。”
夸具體不夸全部、夸努力不夸聰明、夸事實不夸人格,這才是夸獎女孩的正確方式。
640.webp (4).jpg (180.97 KB, 下載次數: 8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0 11:07 上傳
4 DO NOT —— 把她培養成“公主教”教徒
現在流行一種說法,有的女孩沒有公主命,卻被養成一身“公主病”。
很多家長推崇的“公主教育”,就是無條件滿足女孩的所有愿望,包攬女孩的全部瑣事,把她像掌上明珠一樣,捧在手心供著。
就連女孩和女孩之間也盛行“公主文化”:當你身處困境時,總會有帥氣多金的白馬王子踏雪而來,拯救你,并且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你要做的只有等待。
可現實生活里的公主,都是見過世面,有真才實學的。
盧森堡公主亞歷山德拉能夠說五種語言,摩納哥Pauline公主是專業的藝術體操運動員和潛水員,約旦公主海亞擁有牛津大學政治經濟哲學的學位,還曾擔任國際馬術協會的主席。
女孩,一定要有自我價值感,你不是甘于等待王子拯救的落難公主,而是勇于為自己抗爭的戰士。
如果你的女兒對公主文化深信不疑,那一定要為她指出故事里的女主角所做的那些了不起的事情:灰姑娘用參加舞會的方式與繼母抗爭、白雪公主在森林里交了非常好的幫手、艾莎能夠為自己反抗......
告訴她,你有自己的價值,無需依附任何人。
640.webp (5).jpg (152.2 KB, 下載次數: 8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0 11:07 上傳
5 DO NOT —— 家里所有體力活都是爸爸做
阿尼·伯格在書里對媽媽們說,“讓身強力壯的老爸們去開罐頭,去修理木板和機械可能很容易,但我敢保證,如果你用心,你也能做這些事情”。
父母雙方在家庭活動中,能夠有意識地去挑戰對方的性別分工,是很重要的一點。
如果家里的所有力氣活都交給爸爸或者其他男性,容易讓女孩兒覺得女性天生弱于男性,女人就是該呆在家里相夫教子,而不是那個能自己挑起重擔的人。
也許,媽媽們也可以嘗試在女兒面前,去挑戰那些看起來很費力的事情,比如組裝木制家具、修理風扇、更換窗簾。
愛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
在進行家務分派的時候,也可以讓女兒去協助爸爸,在打下手的過程中,讓她明白,女孩子并不是嬌弱的代名詞,她有力量去應對困難,也能夠發自內心地尊重身邊那些付出體力勞動的人。
女孩兒,要從內心深處肯定自己的力量,而后才能生出愛和喜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