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分
- 54475
- 經驗
- 點
- 威望
- 點
- 金錢
- 兩
- 魅力
- 點
- 金幣
- 元
- 性別
- 保密
- 在線時間
- 小時
- 注冊時間
- 2011-6-14
- 最后登錄
- 1970-1-1
|
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如何養老?似乎沒有更多選擇,要么在家,要么去養老院。
家庭養老,在421模式下,成為不能承受之重,年輕人沒有更多精力照顧年邁的老人。當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在養老院度過晚年,而不少養老院問題凸顯。健康老人與失能老人混住,每天除了抵抗孤獨還要面對死亡的恐懼;護工沒有最基本的醫護知識,甚至看不懂藥品說明和溫度計;生命最脆弱的地方,卻沒有必需的醫療救護設施……
傳統養老陷入困局
81歲的趙桂娥(化名)在芝罘區一家養老院住了7年。這七年來,她習慣了面對孤獨,卻難以抵抗對死亡的恐懼。“就旁邊這張床,送走了三個老人。”趙桂娥指了指身邊的二號床鋪說。
這是一間約有20多平米的房間,擺了四張床,每張床上的老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號床的老人老年癡呆,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扯著一只海綿寶寶的腳,然后對著走過她旁邊的人大喊大叫;三號床的老人有些狂躁,會突然喊叫,打人甚至打自己。作為意識清醒、行動自如的老人,趙桂娥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
對于趙桂娥來說,這不是最難的。有天早上,護工來喂飯,發現二號床老人去世了,去世時間是在凌晨。趁著大家不注意的時候,家人將她抬了出去。“我也害怕,那天早上就起不來了。”
因為工作累、工資低,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到養老院當護工,護理專業對口的,更是少之又少,多數護工的年紀在40歲以上,護理知識基本為零,有的甚至不識字,看不懂溫度計。養老院里沒有醫療機構,就算是有也招不到醫生,只能讓護工仔細觀察老人,一旦有問題趕緊撥打120并且聯系家屬。
其實在養老院之前,趙桂娥一直在家里生活,但是兒子兒媳既要上班又要照顧她,孫子上小學,耗費大量精力,親家兩位老人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趙桂娥主動提出到養老院生活。
當前我國家庭養老面臨的主要難題在于高齡化、空巢化和病殘化。北京大學老年研究所相關專家表示,居家照料因缺乏“應急的生存風險控制機制”,只適宜于健康、有配偶、有家人、有保姆的老年人。
調查發現,高齡老人很難進行居家照料。因他們多處于失能和半失能狀態。據全國老齡辦報告,我國目前完全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達2834萬,其中多數為農村老年人。這部分人中,近1/5需要不同程度家庭護理,需要護理和照料的失能老人占9.9%。
傳統孝文化遭遇現實考量
怎樣是孝順?一百個人有一百個人的看法,但是有一點不容懷疑,讓操勞半生的老人在無憂無慮中安度晚年。
傳統孝文化遇到現實考量,一切就顯得力不從心。
與計劃生育政策伴隨的“421”家庭大量出現,一對夫婦贍養四位老人、生育一個子女,贍養老人壓力成倍加大。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表示,“421”結構屬風險型家庭架構,養老更是如此。“隨著家庭結構小型化和空巢化發展,養老服務社會化成為必然選擇。”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結構轉型,我國家庭結構漸趨小型化,傳統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城鄉空巢家庭已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70%;農村養老形勢也不容樂觀。目前我國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占農村老年人口37%,其中需要護理和照顧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占相當大比重。
“掐指算來,我已經有兩年沒有回家了。想想當年,激勵我努力學習努力工作的動力,就是讓父母過上好日子,真是一種諷刺。”市民孫亮苦笑著說,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不孝的人,但事實上,自己確實對父母心存愧疚。
新型養老模式迫在眉睫
盡管我國社會化養老已成趨勢,但服務與現實需求嚴重脫節,社會亟待一種新型養老模式。
以機構養老為例,民政部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在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僅占1%左右,99%的老年人選擇在家養老。調查顯示,我國養老機構和護理人員嚴重不足,遠不能適應需要。國際標準為平均每千名老人有養老床位50張。而據民政部《2010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各類收養性社會服務機構10.1萬個、床位349.6萬張,每千人口平均擁有社會服務機構床位2.61張如果按照60歲以上老年人口計算,每千名老年人擁有床位19.6張,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專業護理人員也嚴重缺乏。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從事養老服務事業的人員有30萬人,其中受過專業訓練的僅10萬人。遠遠難以滿足現實需求。
面對當前我國城鄉家庭養老功能日漸缺失現狀,一些地區嘗試發展社區養老,鼓勵民辦養老,取得一定效果,而不少地區社會化養老服務的相關職能和配套體系尚未建立,存在諸多發展障礙。
專家表示,面對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劇的趨勢,我國當前在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明顯準備不足。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多種社會化養老模式尚未形成有效互動和收益互補機制,社會對新型養老模式的呼喚,從未如此強烈。
咨詢專線:400-6766-400 轉 7365
接待中心: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康悅路1號(東廳收費站南400米)
樓盤詳情:http://loupan.ythouse.com/main/index.php?sid=996
|
|